杭州市外来人口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的统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9 15:09:30

杭州市外来人口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的统计研究

摘 要:大量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流动人口往往会因身份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选择回避与城里人交往,从而形成自我隔离或孤立状况,众多心理问题便随之而来[1]。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作为衡量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能够相对稳定地反映流动人口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认知和评价[2],因此关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满意度; 幸福感; 流动人口;杭州市

  1. 文献综述

生活满意度是个人生活的综合认知判断,主要是个体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作为一个认知因素,它常被看成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是对快乐的补充,是主观幸福感的一种更有效的衡量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满意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3],它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满足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4]。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5]。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6]。张艳红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研究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娄伶俐的《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了幸福感与生物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机制关系。

所谓外来人口是指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具体的讲就是指那些现居地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在外省市的人口,现也称之为流动人口。

大量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流动人口往往会因身份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选择回避与城里人交往,从而形成自我隔离或孤立状况,众多心理问题便随之而来[7]。Shen等(1998)在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恐惧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有学者指出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平均水平。此外,国外学者发现,移民在移入地生活的时间越短,适应性越差,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越高[8]

早期对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流动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社会保障等生存状况或物质层面的定性描述(王毅杰、丁百仁,2014;Wen amp; Wang,2009)。新近关于流动人口及其发展的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从以往的经济回报向更为广泛的自身发展方向转移,研究的策略也从过去依据客观物质条件来判断流动人口的福祉向流动人口自身的主观需求及其对美好生活的主观建构方向转移[9]。而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相对稳定地反映流动人口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关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0]。迄今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 (李国珍,2009),不同群体在城市中的需求和对生活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