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保护区监测的方案设计文献综述

 2021-10-14 20:53:4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工程界从20 世纪50 年代才逐步开始认识到基坑安全监测的重要性。

自20 世纪70 年代后,对监测项目和仪器的确定、仪器的埋设技术和布置、观测方法以及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步加深。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工程界又将监测设计和监测方法不断改进,并在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和监测的时空连续性基础上,提出新的安全监测布置原则和方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监测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处理、资料分析、安全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安全监测已经成为提供工程设计、可靠度评价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范建,师旭超[3]介绍了现有常用的一些深基坑变形预测方法, 并对以后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史佩栋[6]探讨了近10余年来我国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地铁、市政、工业和文化设施诸方面深基坑工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主要进展, 以及发展中的主要经验、事故与教训。

   邹双朝[8]简述了开发变形监测综合数据系统( GNPS) 的必要性, 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各模块的组成,论述了实现GNPS 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

用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来进行变形量分析, 克服了常规表达监测精度是最大误差值、点位误差值等定量精确数值, 而不能反映出其他的任何定性信息的缺点。

   李向荣[11]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基坑围护变形、支撑轴力等监测数据分析, 经过验算, 适时提出取消换撑施工工艺,充分利用信息化施工手段并结合实际情况, 取消换撑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加快施工速度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类似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   我国深基坑工程的全方位监测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而国外60年代已开始在奥斯陆和墨西哥城软粘土深基坑中使用仪器进行监测,20世纪90年代已出现了电脑数据采集系统;但在深基坑工程的研究方面,国内外主要侧重于支护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研究,缺乏对监测分析、信息反馈及预测报警的自动化研究,难以满足现代信息化施工技术对基坑监测及险情预报工作提出的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