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民办文献综述

 2021-10-14 20:49: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开发以及利用地下空间日显重要。建设大型地下设施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深,从早初的10m左右发展到目前最深的都已达到20m多,如此大型基坑的出现,使得基坑工程监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科学的监测设计,配合现代化的施工管理,对确保基坑工程,环境安全,以及工程的顺利进展显得至关重要。

1.1深基坑工程监测的内容

深基坑工程中一般应进行下列项目的监测工作:(1)变形监测:包括围护桩墙顶水平位与沉降、桩墙深层侧向变形,被支护土体深层侧向位移,基坑坑底回弹等.(2)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包括桩墙内力,支撑或筋杆内力等.(3)围护结构内、外土压力监测.(4)围护结构内、外孔隙水压力监测.(5)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变化监测.(6)环境监测:包括相邻房屋、地下管线和相邻地层的沉降、位移和裂缝,以及周围环境的水文、地貌和其它变化等[1]

1.2深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在基坑工程中展开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为:(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2)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地保护提供依据。通过对邻近土层、地下管线、相邻建筑物的现场监测,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周围环境进一步加强保护。(3)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4)通过对监测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因此,监测工作还是发展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2]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意义在于不仅使得基坑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为设计提供验证并动态指导设计,同时也能为工程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从而保证施工安全[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Terzaghi和Peck等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提并提出预估挖方稳定程度和支撑荷载大小的总应力法,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有了许多改进与修正;50年代Bjeruum和Eide给出了分析深基坑底板隆起的方法;60年代开始在奥斯陆和墨西哥城软黏土深基坑中使用仪器进行监测,此后大量的实测资料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并从70年代起产生了相应的指导开挖的法规。在以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都投入研究,并不断地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建设中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深坑形式,使得基坑开挖的条件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的计算与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基坑工程在我国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国内只在少数大工程项目中有开挖深度达10 m以上的基坑工程,而且是在较少或者没有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结构物的地区。80年代以来,我国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大量兴建高层建筑,而高层建筑多数带有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随之剧增,基坑支护设计、施工与监测成为基础工程中的新热点。90年代以后,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在繁华的市区内进行深基坑开挖给这一古老的课题提出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提高深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深基坑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许多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众多新的施工工艺也不断付诸实施,出现了许多技术先进的成功的工程实例。但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施工的不当,工程事故的概率仍然很高[5]。而在基坑工程监测中我们常用的仪器主要有:(1)变形监测仪器,包括:水准仪和经纬仪。(2)应力监测仪器,包括: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钢筋应力计,温度计,混凝土应力计,应力应变传感器,低应变动测仪和超声波无损检测仪准[6]

其中监测手段常采用水准仪、经纬仪、测斜仪、分层沉降仪、土压力盒,孔隙水压力仪、水位观测仪、钢筋应力计等。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以水准仪、经纬仪量测墙顶和地面位移以及测斜仪量测墙体和土体深沉位移较为可靠且特别重要。其他监测手段常被用来进行综合分析[7]。对于大型建筑的基坑信息化施工中,一般要对下列项目进行监测:监测点的三维位移测量、围护墙体侧向位移监测、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地墙钢筋应力监测、地墙混凝土应力监测、地墙墙侧土压力监测、坑外孔隙水压力监测、基坑底土体回弹和坑外分层沉降、钢支撑轴力监测[8]。就基坑工程而言,现场监测无疑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在其中起着安全预警的作用,同时基坑工程监测在信息化施工中也起着指导作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虽然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但设计与施工仍然不可脱节,只有通过现场监测,实时跟踪从而优化施工参数[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