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可视化分析技术与方法文献综述

 2022-03-21 21:17:19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可视化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情况的重要手段,了解土地变化和特点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有利于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现有土地资源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进行简要梳理,并指出当前可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可视化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土地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众多热点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此背景下相继展开了大量研究,目前以LUCC为研究中心的科学计划,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的核心问题,将人文驱动因子-LUCC-环境响应系统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研究重点。[1]
为了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分析的内容与方法,本文从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概况,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在“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change)”领域的合作关系:首先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VerburgPH,发文量为58篇。其次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为744篇。中科院中心度值为0.32,在该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具有非常权威的地位。最后美国发文量最多,为2761篇,同时美国是该领域最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国家,其中心度为0.44。[8]

国外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起步较早,1931年Webb在研究美国大平原农业社会时提出,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当地的干旱程度。虽然其最早从环境角度探讨LUCC过程与机理,但没有对其他社会要素加以考虑。1970 年以后,由于大区域土地变化研究的兴起以及遥感手段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80年代,在大洲范围内采用气象卫星获得土地覆盖数据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由于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等组织的推动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又跨越了一步。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初,随着遥感技术和航空、航天摄影技术的飞速进步,国际上,土地利用变化开始受到关注。90年代前,LUCC的关注点在于土地类型划分、类型阐述和图形输出方面,而对于变化原因的探究相对较少。90年代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项目逐渐增多。20 世纪80年代,Helen Couclelis 创造性的结合地理学,率先使用CA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并系统整合了模型的理论结构,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样板。发展到90年代中期,该模型逐渐被地理学的多个领域认可。[9]

行业内其他学者也采用了多准则评价、Markov模型和CA模型,对印度孟买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国外学者对CA模型的研究步骤中也结合了不同条件对其进行优化升级,综合多领域不同学科知识,或者对不同模型进行优化重组,得到一个便于应用且更加精准的模型,这对特定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的模拟将更加有利,也可为其他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方面提供参考。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几年,利用遥感资料和非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但与国外相比仍显得不足。20世纪90年代晚期,领域内逐渐开始对特定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探讨,并在区域特点、技术手段、环境影响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纷纷利用创新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不同侧重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