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2-05-29 23:03:08

文献综述

一、简述

掌握程序在内存中的运行时结构对提高程序设计水平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将程序员编写的源代码转化为可执行程序是由编译器完成的,编译器对运行时结构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程序员来说,提高编程水平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了解程序的运行时结构,只有了解了自己编写的源代码运行的时候在内存中是什么样的(运行时结构),才能真正写出高质量的代码。编译器是将源代码转化为最终运行时结构的工具。编译器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程序,其中包含的很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其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Web开发程序等)。读懂编译器的源代码,对计算机软件的很多方面来说都会有借鉴作用。

二、C语言编译器的发展历史

C语言是在70年代初问世的。一九七八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amp;T)贝尔实验室正式发表了C语言。同时由B.W.Kernighan 和D.M.Ritchit合著了著名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书。通常简称为《Kamp;R》,也有人称之为《Kamp;R》标准。但是,在《Kamp;R》中并没有定义一个完整的标准C语言,后来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C语言标准,于一九八三年发表。通常称之为ANSI C

C语言是一种结构化语言。它层次清晰,便于按模块化方式组织程序,易于调试和维护。C语言的表现能力和处理能力极强。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运算符和数据类型,便于实现各类复杂的数据结构。它还可以直接访问内存的物理地址,进行位(bit)一级的操作。由于C语言实现了对硬件的编程操作,因此C语言集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功能于一体。既可用于系统软件的开发,也适合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此外,C语言还具有效率高,可移植性强等特点。因此广泛地移植到了各类各型计算机上,从而形成了多种版本的C语言。

目前最流行的C语言编译器有以下几种:

·GNU Compiler Collection或称GCC

·Microsoft C或称MS C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