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6 22:47:48

文献综述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积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相关论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从相关理论出发,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深入评价,归纳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表现和类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测度评价、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和防。

  1. 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魏加宁(2004)【1】认为我国存在事权划分不合理的问题,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开发建设任务,却缺少相应的资金以及融资渠道,官员任期与债务期限不匹配导致的逐利行为,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的重要因素。于海峰和崔迪(2010)【2】认为地方政府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问题。除了投入公共产品领域,还在利益驱动下通过融资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竞争性领域,由于投资经验的匮乏以及整体规划不合理,很多投资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产生亏损,而这部分损失最终将由地方财政来弥补。陈凡(2013)认为地方政府只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收入己经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支出需求,而争取从中央获得更高的转移性支付和税收返还难度和成本太高,相对而言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自行举债的成本更低,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关系,因此其倾向于不断地增加债务。刘昊(2014)【3】认为地方政府偾务产生是有多方面条件的。一是在我国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GDP高增长,各地政府竞争激烈。二是经济体制转轨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如破产国企的债务偿还。三是中央政府的软预算约束以及缺乏科学的投融资管理制度。四是财权、事权的不匹配。五是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的货币、财政政策。引用刘尚希(2003)【4】的 研究成果,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定义为“地方政府未来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未来应承担的支出责任与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还有不少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技术与模型建立研究。韩立岩等(2003)【5】提出了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模型。他认为市政债券的发行相当于政府用地方财政收入作为担保,将税收权暂时“移交”给债权人。若可支配财政收入超过到期债务,那么政府选择还债;若情况相反,政府就会选择违约。文章还将KMV原模型做了修改,并评估了北京和上海市政偾券的风险和规模。继韩立岩之后许多学者利用修改的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券或债务规模及风险进行研究。茹涛(2009)【6】测算了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利用一阶自回归模型预测了上海市的财政收入。杨胜刚、张润泽(2011)使用信用评级的方法,选取指标建立GA-PSO模型并获得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最后使用KMV模型测算债务违约概率。李俊文(2012)【7】测算了四川城投债的合理发行规模,在预测财政收入时采用指数平滑法。李腊生(2013)【8】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即使地方政府因缺少资金而产生违约风险,中央政府也绝不会允许其破产,而是会提供援助,这种隐性的债务转移在估算违约风险时是不容忽视的。他引入了转移系数q并提出修正的KMV模型。刘星、岳中志和刘谊(2005)【9】在建立重庆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过程中提出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两类预警指标体系。谢征、陈光炎(2012)将灰色关联法和BP神经网络法结合起来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并对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偾务风险进行了研究。许争等(2013)【10】在对东北某市债务风险预警情况进行研宄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省级风险预警系统。伏润民,缪小林(2012)【11】采用HP滤波方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趋势和波动进行分解。杨飞虎、戚新(2013)【12】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债务预警模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整体量化。

最后,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管理上。蔡龙(2013)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土地财政关系密切,从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角度着手,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办法。巴曙松(2009)【13】认为应从政府、金融机构、融资平台三方面进行融资平台的改革研宄,明确各方责任义务,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安国俊(2010)【14】认为应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预警体系,编制动态监测指数,研究债务危机的触发条件。成海燕、王凯和刘国艳(2013)【15】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公用事业改革,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公用事业自主定价权,降低财政运行风险。闫衍(2018)【16】认为融资平台在监管强化背景下传统业务与债务模式难以为继,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规范公益性业务中与平台企业的法律和结算关系提供支持等方式加强对辖区内融资平台转型的协同支持,同时分类推进融资平台的转型。肖立华、李圣梅(2018)【17】提出通过规范政府举债的程序、完善分税制改革制度、推广PPP运营模式等措施来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1. 国外研究

国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研究主要有两种:举借债务无贡献论和债务合理性论。

亚当·斯密(1776)提出政府债务非生产性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发表等价理论,他们不赞成政府举借债务,认为政府借债对不会促进经济发展且有风险。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之后,凯恩斯(1936)、汉森(1941)、克莱因(1950)等人通过研究基本达成了政府债务是有益于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共识。David N.Hyman(1970)【18】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可以长期负债,享受效应的居民及其后代应当分期偿还债务;Christine P.W.Wong和Deepak Bhattasli(1972)【19】分析了在中央政府不能够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持情况下,为了满足公共服务与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是合理、有效率;Oates(1972)认为地方政府长期投资与长期负债可以将居民代际间的享受与支出进行综合;而Ebel和Yilmaz(2002)则分析提出地方政府融资负债对公共投资项目运行及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BienvenidoOplas.Jr(2008)【20】认为上一届政府的不作为以及一届一届政府的债务累积是债务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历届政府都面临着两方面的资金需求,一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上届政府遗留债务的偿还需求,政府只能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资金缺口,若在换届前无法偿还千净,将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积聚。

在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技术与模型建立研究上,20世纪80年代国外大量学者开始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研究,Hana Polackova Brixi、Majun、Claessenseta、Julien Reyoaud等学者。Brixi(1998)【21】建立财政风险矩阵,分四大类系统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债务冲击政府财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引起财政风险。Schick(2000)运用政府预算原理,研究财政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关系;Majun(2002)【22】构建风险预警指标,建立预警模型与体系,监控地方政府负债务风险状况;Burger(2006)、Claessensetal(2007)【23】发现一个国家通货的越稳定,国内债券市场越发达,拥有广泛的投资者来源;Reyoaud(2010)【24】运用33个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样本,实证探讨经济规模、国内投资者的宽度、通货膨胀、财政健康等四大因素极大影响国内公共债务风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