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与美日产业转移的对比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17 21:49:48

全文总字数:3384字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产品和人一样要经历一个周期:即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差异。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是威尔斯和赫希哲等经济学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延伸。理论主张在同一梯度上,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梯度划分没有明确标准是该理论的一个较大缺陷。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为了促进投资国发展,应该选择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发展处于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将其他国家潜在优势的产业作为投资方向,促进产业转移。

雁行模式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是首个提出“产业转移”概念的学者,他认为行业生产要经历国外制造、国内生产和产品出口几个阶段,并且他在小岛清的研究基础上将雁行模式分为原型和两个引申型。而与雁行模式相伴随的就是区域内的产业转移。

总结来说,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大多以理论为主,就算辅以实例也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研究学者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国内研究概述

1、关于中国产业转移具体案例的研究,王印传、崔 欣(2019)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 邻近省际产业转移研究——以北京市产业转移到河北省六市为例。重点研究四个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它们分别是科技、 资本、 劳动力和建设用地。总结得出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贡献率较高,而劳动力和建设用地贡献率较低。欧阳秋珍、张敏(2020)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全面总结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大部分产业仍聚集在东部地区,技术型产业在东部所占比例上升,资源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上升。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了构架中国区间雁阵模式促进中国区域间产业合理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第一,东部地区可以发挥“领头雁”,利用技术与人才优势研发或引进高技术产业或者新产品,中西部地区来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和中西联动发展,前后呈现“雁阵模式”。 第二,地区间合理分工,利用雁阵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第三,中央与地方政府考虑承接地的制约因素,科学选择扶持和调控模式,还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建立统一商品市场。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还有利于商品流通,最终利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关于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张友国(2020)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与梯度优势重构——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重点研究从梯度转移理论出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产业转移模式的判别方法,识别了集聚、扩散、承接、回流、替代等五种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表明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是区域间产业梯度差异对产业转移各种影响的综合反映,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起着直接决定作用,并会反过来重塑区域间产业梯度差异。研究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有助于判断产业转移对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潜在影响,从而能够为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关于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转移的研究,石雅(2020)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重点研究在理清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的基础上,从正负两个侧面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优化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新趋势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促进了产业布局调整,有利于完善企业间合作机制,并且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也推动相关产业生产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国际产业转移还会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