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3248字
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在全球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银行信贷和国民生产总值总保持着相对一致的方向和步伐,表现为当两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量或减量时,保持着较为一致的增长或减少速度。国外学者很早就结合了区域金融的理论与当地经济水平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信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假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内有关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年代,相关学者提出银行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服务主体是我国研究银行功能的开端,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并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为前提,深入地区,了解当地金融发展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部分学者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银行信贷 经济增长 典型相关性分析
- 前言
当前,国内国际市场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复杂的国际环境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国随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我国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向好的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都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可是,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发挥大国优势,更要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银行信贷是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我国社会经济大幅增长离不开显著增长的信贷金额。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分析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调整信贷结构或加强信贷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良性发展。本文对一些关于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关于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Gurley,j.g 和Shaw,E.S.(2006)从货币供给和金融结构的角度出发,银行等金融中介是社会信用创造的关键环节,它连接了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缺口部门,银行等金融中介使国民储蓄与社会投资的联系起来。同时,他们验证了银行通过信贷供给加速商品服务买卖双方的交易,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增长。
白钦先教授(1998)认为信贷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当信贷等金融资源运用得当时,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时,也为信贷等金融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他将金融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类是广义货币的定义,即最初级的资金,第二类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如各种金融工具及金融中介机构,第三类是整体功能性高级金融资源,即金融体系,广义货币层级的金融资源是信贷发生的前提即存在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主体,第二层金融资源为资金完成信贷过程提供了硬件环境,第三层金融资源则是为资金完成信贷过程提供的软件环境。
王广谦教授(1999)运用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近 500 年全世界代表性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概况做了相关研究。文章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金融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率在20%左右。教授还分析了金融推动经济过程中的两次质变,他认为从现代意义货币出现至今,金融从“适应性作用”阶段过度到“主动性作用”阶段,再从“主动性作用”阶段过度到“先导性作用”阶段。第一次质变发生在17世纪,是货币与信用结合的结果,银行向工商业提供货币,使得实物资本的补充不仅依靠自身积累完成,还能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这就是早期的货币信贷关系,该阶段标志性事件是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建立和银行券的发行。第二次质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也就是金本位制度解体,随之而来的是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在该阶段金融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及提高生产率两种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教授的结论揭示了金融对经济发展作用性质的变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