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2294字
- 国内文献
- 详述
国内文献则很早就对融资效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曾康霖(1993)作为中国最早的资金效率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早在 1993 年,他就首次提出在不同种融资形式间抉择时应侧重于融资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成本两个要素,同时对影响融资效率和成本的七因素进行了分析,但他的研究中未对融资效率进行明确的界定。此后的学者对融资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加以补充及完善。
宋文兵(1997)将经济活动中效率解读为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资金的筹集可以分解为交易效率与分配效率。
卢福财(2000)把企业的资金融入效率界定为企业将金融市场资金储备向企业投投资收益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收效。并以此将企业资金的融入效率依照微观及宏观进行划分。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创造性的将资金融出效率纳入融资效率的评价体系,同时以对比的视角对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
高友才(2003)将企业的融资效率界定为公司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引入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评价企业的融资效率,通常认为经济增加值也高的企业拥有更高的融资效率。
马亚军、肖劲(2004)提出衡量企业的融资效率不应仅拘泥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融入生产发展所需资金,应当拓宽视角从企业的资金周转、资金配置等多方面,全方位立体的评价企业融资效率。
杨亦民(2006)认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产权关系不明确,缺乏内在的约束机制以及过度的政府干预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效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三大推手。因此若想改善我国金融的市场效率的就要从根本入手,将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从控制着转变为服务者,政府通过填补制度漏洞完善市场的产权制度,更多借助市场之力自行调整,让市场自身作为推手构建出有效的融资机制。
叶栋梁(2008)企业的融资效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后续交易成本这一关键节点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从金融市场的制度性结构、公司的组织结构、融资市场效率等因素进行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