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博弈和信任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25 08:0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出现,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投副总经理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就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金融行业进行创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加以融合,超越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一、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迅速发展。一方面,由于电商服务平台搜集到客户的海量交易数据、信用评价、消费偏好等信息,互联网企业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向提供金融业务转变;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模式。从技术层面上,为互联网金融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俗称金融改革国十条),宏观性的提出了未来金融改革的10条改革政策。在10条改革措施中提及到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政府政策的层面上,为互联网金融铺平了道路。 2013年8月26日,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正式对外发布了《个人对个人(P2P) 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以促进P2P 行业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截至当天,已有55 家P2P 机构签署了自律公约。 来继泽(2014)认为,发展互联网金融,让全民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充分行使手中的金融权利;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格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两大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限制,一直进展缓慢。直到近年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庞大的用户数据,并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逐渐掌握了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偏好,开始向着金融服务的领域渗透,由此形成了一批专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凭借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互联网精神,不但让我国在发展金融上迈出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同时也在服务小微型企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研究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二级领域,发展互联网金融,既能为流动性泛滥的民间资本找到合理合法的崭新投资渠道,又能够打破传统金融壁垒,带动金融行业市场化、国际化,同时能够优化金融产业结构,为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更好的服务。本文通过探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构建监督博弈模型,研讨可行的监管措施,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让这一新兴子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好的为普通百姓做好金融服务。

二、文献综述

1、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首先由谢平(2012)提出,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并且以移动支付、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李智(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然是金融,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革新的结果和现实,是一个融合了技术、行业文化、社会文化、综合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 谢清河(2013)认为,从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涉及到金融的互联网应用也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方式。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局限于货币的信用化流通层面,资金融通依赖与互联网来实现的模式,叫做互联网金融。 李博和董亮 (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这种看法相对全面,但是没有揭示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有六种,包括互联网银行、网络微贷、P2P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理财,这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分类,预示着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等同看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