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N-取代-4”-O-取代酰基-9,11,12-三环红霉素衍生物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2-12-03 03: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元环内酯结构的化合物,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对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的支原体、衣原体、弯曲杆菌等有特效,是治疗军团菌的首选药,还可用于艾滋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的治疗。由于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菌药物之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林可酰胺(Lincomide)和链阳菌素B(Streptogramin B)的抗菌机制相同,通常称之为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性菌素(Macrolide- lincomide- streptogramin B,MLSB)类抗生素。

红霉素A(Erythromycin A,1)是14元环大环内酯抗生素,通常称为红霉素。红霉素是1952年从红色链丝菌中分离得到,后由美国Lilly公司开发成功,成为第一个临床应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价格便宜,在临床应用已超过40多年。

(1)Erythromycin A (EM)

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活性高,可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治疗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可以口服,安全性好,尤其适合于青霉素过敏者。但是其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弱,易使这些菌产生耐药性;但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胃肠道有不良刺激作用。已经证明红霉素在酸的作用下会迅速失去它的活性,其原因是由于C9位羰基与C6位羟基反应脱水,首先在分子内形成半缩醛(a),进而与C12位羟基反应生成含螺原子缩酮的降解产物(b)。降解产物(b)不仅没有活性,还会刺激并加强胃肠蠕动,从而引起病人的胃肠不适。为扩大红霉素的抗菌谱,增强其抗菌活性,改善红霉素对酸的稳定性,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以寻找和开发新的衍生物。

(1) (a) (b)

根据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缩酮化失效的原理,人们对红霉素C-9酮羰基、C-6羟基、C-12羟基等部位进行了修饰改造来阻止这种缩酮化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药物对酸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成功开发出了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5)、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6)、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7)等第二代半合成红霉素衍生物。

第二代红霉素衍生物对酸的稳定性增加,抗菌谱有所扩大,抗菌活性增强,药代动力学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消化道副作用减少,因而已替代红霉素成为当前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在治疗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软组织感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