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温度孵化对中华鳖幼鳖免疫能力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7 09:51:59

波动温度孵化中华鳖幼鳖免疫能力的影响

摘要:食用甲鱼会爆发多种疾病,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嗜水气单胞菌,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故本实验用嗜水气单胞菌来免疫分别在29 °C、 29plusmn;3 °C、29plusmn;5 °C、29plusmn;9 °C孵化出的中华鳖幼鳖,利用酶的表达量来分析不同波动幅度的温度对中华鳖幼鳖抵抗病原菌能力的差异。

关键词:中华鳖; 免疫能力; 波动温度;嗜水气单胞菌

研究背景

食用甲鱼,学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又名团鱼、水鱼、甲鱼,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Chelonia)、鳖科(Trlonychidae)、鳖属(Trionyx),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常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淡水水域。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中华鳖是常见的养殖龟种,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营养价值,且有多种滋补药用价值。同时中华鳖还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对哺乳期的孕妇来说还能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小孩的免疫力及智力。

随着野生中华鳖资源的减少,中华鳖人工养殖方式得以飞速发展。然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鳖的生态习性与生长规律被人为改变,因人工养殖以加温养殖为主,温室内温度高,水质恶化快,各种微生物繁殖也随之加速,导致食用甲鱼发病率、死亡率剧增,造成养殖业的巨大损失,由此促使人们对中华鳖疾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中华鳖疾病主要有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以及病毒病等,其中细菌性疾病危害最大,据已有研究表明,其中具有严重危害的是嗜水气单胞菌,食用甲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病型有多种,主要症状及病理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降低;腹甲充血或失血,有时可见形成血斑;肝脏发黑、肿大;心、肾呈现炎症,脾淤血、肿大;口腔粘膜呈弥散性出血,肠胃粘膜出血;血管内以及器官组织血液中大量红细胞变形、碎裂,涂片镜检呈现溶血性贫血等症状,严重可造成食用甲鱼急性出血败血症,造成中华鳖的大量死亡。同时爬行动物作为变温动物,其体温的维持依赖于外界温度,因此其生命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预防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是食用甲鱼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人工养殖业需要提高中华鳖幼鳖自己的免疫能力同时根据波动温度孵化中华鳖对其幼体免疫能力产生的影响来判断养殖温度,提高中华鳖的养殖效价。

本实验利用波动温度孵化中华鳖,分别设定对照组孵化温度为29 °C,实验组为29plusmn;3 °C、29plusmn;5 °C、29plusmn;9 °C的波动温度,通过对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以及血清中酶活力的测定,来揭开波动波动温度和中华鳖幼体免疫能力之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为龟鳖类养殖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践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