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10:14:21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展,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低龄化趋势。近视已成为我国学校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 ,对中小学生近视的预防控制工作也是学校卫生部门乃至社会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就关于近视的相关因素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课题的阐述,并希望为其后续研究和预防近视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视力不良; 近视;中小学生;

一、文献综述

引言:视力不良是在采用远视力表(对数视力表)站在5m远处检查时,裸眼视力<5.0。[2]而近视属于视力不良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近视属于屈光不正,常用判定标准包括裸眼视力<5.0且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数<-0.50D。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中小学生中的视力不良多为近视。[11]视力不良位居我国政府确定的6大学生常见病之首,是损害儿童少年视力的最常见眼病[2]。近几十年来,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近视均较为严重。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近视率普遍在80% -90%之间,其中高度近视率达到10%到20%。这预示着由于病理性近视导致的低视力和失明也较多[1]。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和近视检出率同样不断增长[28 29 30 31 32]。2014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4],各年龄段学生视力不良率普遍较高。调查表明,近视检出率和严重程度均在学生的青春期增长最为迅猛[2] 。因此,笔者针对中小学生的近视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1遗传因素

近视的遗传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家系清晰地表现出孟德尔单基因遗传模式,从发生状况和家系表现来看,它更可能是由于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决定是否发生近视以及严重程度。就像多基因遗传的糖尿病、肥胖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多基因遗传疾病。在对近视病因的研究中发现,单一的环境因素并不能够解释所有现象。对双胞胎的近视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近视确实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研究者们还发现处于同样学习强度下的人,父母患有近视的人群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为父母没有患近视人群的10倍,并且高度近视在某种程度上比低度近视具有相对简单的遗传模式[5]。在吕燕等[6]研究也同样表明调查的不同近视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患者里,轻、中、重度近视患者父母一方和双方近视者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重度近视患者的父母一方和双方近视者比例高达82.22%,最高比平均值高出20.75%之多。同样,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家系遗传度分析中[7],高度近视学生一级亲属(家族的一级亲属为学生的父母及同胞)的遗传度高于单纯性近视(轻中度近视即为单纯性近视)人群,这就意味着高度近视遗传倾向要大于单纯性近视的遗传倾向。

2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2.1经济差异 在顾昉等[8]人所做的调查研究当中,他对2017年浙江省3个不同经济地区、城市和郊县的中小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所做结果得出城市学生的视力低下的程度高于郊县(chi;2=61.693,P<0.001)地区的学生。对于经济状况发达地区、中等地区的学生视力低下程度高于经济状况欠发达地区(chi;2=80.206,P<0.001)。在谢红莉等[9]比较五个地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之后发现,各省市被调查者的视力结果为,山东gt;上海、温州和青海gt;云南,这与我们上面得出的结果一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