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2015-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7:36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

摘要:我国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大多集中于春夏季,冬季发病率较低。发病人群多为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多在经济发达且人口较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和主城区。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气温、降水量、水汽压和日照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为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基于手足口病的以上流行特征,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并且规范病例报告,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学研究;加强医疗机构的培训;加强疫苗的研究和应用,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气候因子;防治措施

一、文献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主要是EV71和Cox A16)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1]。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且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出现暴发甚至大流行[2]。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峰期,潜伏期一般为3天-8天[3]。近年来,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呈现发病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疫情分布广泛等特点[4]。因此,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的提出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1.1国外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自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报告,1958年分离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这一诊断名称,1972年肠道病毒EV71型在美国被首次确认。Cox A16和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流行的状况交替出现,但有以EV71病毒感染逐年呈主导地位的趋势[5]

1.2国内流行概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