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经济区开发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管控措施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4 10:12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原理及步骤1.1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原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Mcharg I L教授[1],是指土地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条件 (如光、热、水、土以及地形等) 对某种特定用途 (如居住、开垦、牧业等) 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2],所以唯有将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具体用途的土地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1.2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步骤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确定分析对象及范围、筛选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划分评价单元和评价生态适宜性等级[3]。

其中,筛选评价指标以及确定指标权重是直接关乎评价结果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步骤。

筛选评价指标遵循系统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原则、主导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4]。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和德尔菲法确定每种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最后综合评价出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可分为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三大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方法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最早由Mcharg I L教授应用在美国斯塔滕岛的土地利用规划中。

最初的分析方法为地图重叠法 [5]。

其基本步骤为:确定生态因子、调查生态因子区域分布、划分适宜性等级、绘制单因子图、将多张单因子图重叠、分析复合图并综合评价土地生态适宜性。

地图重叠法比较直观、形象, 可以将社会、自然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但这种分析方法本质上是等权重相加法,忽视了因素的差异性及权重的不同,比较繁琐、费时且准确性较低[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