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慢性病管理文献综述

 2022-12-29 10:19:57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研究我国现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模式产生,了解我国基层慢病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意义:分慢性病有隐蔽性较强,潜伏期比较长,病程较长且容易扩大和迁移的特点。当发现慢性病存在以后,通过临床医疗手段和药物很难做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而且慢性病病发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为了不让慢性病给普通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基层卫生机构就需要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在慢性病前期预防时期做到“治未病”,减低慢性病病发率,从而降低慢性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概率。

慢性病管理是指通过组织专业的慢性病医生和慢性病护理人员,通过这些专业医护人员对慢性病患者提供各方面的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病程减缓、并发症减少,争取有效降低慢性病患者的伤残率,达到延长慢性病患者生命、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使慢性病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降低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文献综述

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一般称为慢性病,是一类病因比较复杂、缺乏明确致病原因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起病形式较为隐匿,病程较长,而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根据世卫组织的官方网站的数据报告可以看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占死亡原因比例最高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我国现在的社会人口结构显示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阶段,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首先进入“未富先老”的状态。据联合国关于中国的人口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 80 岁及以上的人口会比 2000年增长一倍还多,增至 2700 万,并在2050年突破9900 万大关。2030 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事业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1]研究表明,每个慢性病患者的发病原因都和患者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2 年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慢性病患者中35-65岁年龄段人群成为主力军,慢性病患者中,中青壮人口占比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的慢性病患者已经有2.6 亿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慢性病已经达到85%,疾病总负担中,慢性病带来的疾病负担达到70%。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