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文献综述

 2022-03-18 21:26:40

财务风险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企业价值的概念最早基于Fisher(1906)所提出的资本价值理论。Fisher指出,资本价值是资本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是未来收入的资本化。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西方学者们开始对风险进行研究。风险管理理论是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起源,Gallagher(1951)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随着产权市场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价值的重要性。Modiglianiamp;Miller(1958)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即由美国的Modigliani和Miller(简称MM)教授于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即“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其未来现金流量之和折现的结果,它由企业的股票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修正的MM理论(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现,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金融行业逐渐自由化、证券化和一体化,1976年,罗斯在《经济理论杂志》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资产定价模型,此即套利定价理论(APT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用套利概念定义均衡,不需要市场组合的存在性,而且所需的假设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更少、更合理。套利定价理论以收益率形成过程的多因子模型为基础,认为证券收益率与一组因子线性相关,这组因子代表证券收益率的一些基本因素。事实上,当收益率通过单一因子(市场组合)形成时,将会发现套利定价理论形成了一种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同的关系。因此,套利定价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方法,来理解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率间的均衡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麦肯锡公司提出价值管理是一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新型管理理念。汤姆科普兰在《价值评估》中提出基于价值的管理,即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现金流管理和价值创造为核心,促进价值增值的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价值创造对于现代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价值创造成为财务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Barney(1991)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认为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完全流动性和组织性的资源是能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独特资源。Front和Stein(1998)指出资本结构、资本预算及风险对冲等因素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进而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

进入21世纪,Lisa Meulbroek(2002)基于传统风险管理流程,提出通过构建企业价值模型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Kallenberg(2007)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Dago-go D W(2009)通过实证分析风险融资对尼日利亚中小型企业的影响,表明风险融资、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对中小企业 EVA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Stern等首先提出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指出投资收益超过资本 成本是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前提,故经济增加值(EVA)是价值创造 的主要量化方法。S David Young(2002)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EVA相比其他绩效评价指标,对公司价值的评价更具可靠性。国外对EVA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定量的角度研究EVA 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运用实证演绎的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阶段, 论证EVA用于企业业绩评价的可行性;第三阶段,主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将EVA应用于价值管理,涉及EVA会计调整、EVA激励机制等方面。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刘恩禄、汤谷良(1989)对广义的财务风险进行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控制或无法预计的客观原因,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而使企业蒙受不确定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特征综合性由于 财务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概念,财务风险也涉及到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和企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可以说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风险的总称。模糊性即不肯定性,表明风险形成的原因的模糊性和由于风险导致财务活动结果的不能事先肯定。损失性风险主要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既有因财务管理无法预计或无能为力所致,也可能由于管理者决策失误、控制失灵而丧失了本应获得的利益。补偿性既然财务风险会带来损失,客观上要求给予经营者适当的经济收益。

向德伟(1994)认为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是否有效,或者说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其实就是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上的不确定性,它是由于客观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上的原因,如决策失误、组织不力、管理失策等所产生的风险。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都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按照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包括筹资风险 、投资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

谷琪、于东智(2000)运用EVA 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研究EVA的调整事项、EVA 标准的制定以及EVA的激励作用等问题。

黄锦亮、白帆(2004)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建立了以“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为核心环节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张先治(2004)对美国三种基本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比较,探讨了在财务分析总体范畴、财务分析内容划分与地位以及财务分析具体内容方面的分歧;然后从分析企业目标、财务目标、财务活动、财务报表、财务效率、财务结果的关系论证了构建财务分析体系的理论基础;最后构建出由分析原理、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综合分析构成的我国财务分析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