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股权激励方面,国外开展较早,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实践经验,相关法律也比较完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有比较多的数据支持理论结果。
- 正相关关系
1976年,Jense和Meckling最早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持股情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增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持有股票的比列,就会有效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危机,进而提高公司的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益趋同假说”,该假说强调激励对象基于获得公司剩余股权而使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向一致,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由此认为员工持股量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1]。
1982年,Murphy通过对企业管理层薪酬、公司股票收益率和公司销售情况的数据来收集处理,研究得出:管理层的薪资水平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明显的影响,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2]。
1988年,Stulz研究长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长期实施该计划与非长期实施该计划的企业之间的净资产收益率,得到最终结论: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有效实施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3]。
1990年,Kaplan和Smith同样多次对企业管理者的持股情况进行分析,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如果能通过激励的方式,让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得到有效地提升,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而持有企业股份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4]。
1995年,Mehram通过建模的方式分析管理者持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是制造业的上市企业,共搜集了100多家相关企业两年间的数据,最终得出二者之间是正相关的结论,同时Mehram还进一步用数据分析了管理者股票收益占其工资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相关性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对管理者来说,薪酬的结构比薪酬的数额更能反映激励效果[5]。
1998年,Gibbons用CEO薪酬的面板数据研究证明了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原因在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CEO薪酬中货币薪酬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被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票或期权代替。同传统的发放货币性薪金相比,发放股票或赠予股权对于CEO来说更能推进股东利益与CEO利益的一致性[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数据文献综述
- 高管团队异质性、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文献综述
- 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献综述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 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以中国化工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文献综述
- 区块链在商业银行跨境清算中的应用——以招商银行为例文献综述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实证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