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突发事件政府公信力维护研究——以天津塘沽“8.12”爆炸事故为例文献综述

 2021-10-19 22:36:2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 国内研究在中国, 传播学领域最早开始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关注公众信任与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 媒体公信力这一概念, 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度。

这里出现了一个中国化的词汇公信力, 它实际上是对英文中 公信度 (credibility 、 public trust 、 public credit) 一词的中国化改造 , 侧重于强调政府应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取得公众信任。

国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始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

非典事件的爆发在引起社会恐慌的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开启了政府公信力维护研究的序幕,我国国内关于政府公信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第一,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当下有关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界定,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部分学者认为政府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公众为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另一部分学者从公众角度出发而将政府视为客体,公众通过一定的指标,对政府行政行为和行政绩效进行评价,进而给予政府不同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例如,毛寿龙等学者在《公众相信政府的四种境界政府公信力的成长之道》提出,政府公信力就是人们对政府的信心。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如唐铁汉在《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一文中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公众对政府的预期,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公信力建立在二者的互依互信的基础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