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相关人员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9 14:16:23

综 述 临终关怀现状及健康服务相关人员认知、态度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改变,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过程和死亡过程明显延长,加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昂贵的医疗费用与低质量的生存状态,这些都使得临终关怀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及临终和死亡给病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影响也备受关注。为了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帮助减轻患者痛苦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就临终关怀研究的现状以及健康服务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健康服务; 临终关怀; 认知; 态度;

一.引言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准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法治愈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1] 服务对象是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6 个月以内的患者[2]。Hospice care 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学者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国内被称为“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新兴学科,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它能更好的维护临终病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故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而倍受关注[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态势引人注目[4]。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愈加重视,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康服务相关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解从事健康服务业的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所持态度和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等机构的临床医生、临床护士、养老服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医院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及相关部门制定临终关怀政策与规范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临终关怀研究现状

1.国外临终关怀起源及发展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原意是“招待所”、“济贫院”、“小旅馆”的意思[2]。“hospic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4 世纪,当时是基督教僧侣为朝圣者准备休息用的场所,而不是专门为临终病人服务的机构,只是客观的担当了照顾临终病人的角色。到 19 世纪,Hospice 才逐渐成为专门照顾末期病人的医疗机构,谓之宗教关怀[5]。现代的临终关怀创始于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随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英国有1700多个,美国有2500多个[6-7]。2005年10月8日成为第一个世界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日,世界上74个国家举行了1100个纪念活动。同时将研究兴趣延伸到医患和护患沟通技巧、死亡教育、伦理和道德问题、临终关怀护理人员的职责和角色、丧亲支持等方面[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