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智慧医疗背景下居民就医获得感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8 02:08

智慧医疗获得感研究综述

摘要:获得感是指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及其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是衡量发展质量、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自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获得感”以来,获得感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统计描述方法,对国内外智慧医疗获得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关键词:获得感; 满意度; 智慧医疗

一、研究背景

获得感是指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及其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获得感是关系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重要社会因素[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2016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改革评价的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和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获得感是衡量发展质量、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3]。获得感现已成为中央和地方多项改革政策绩效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

二、国内获得感研究现状综述

自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获得感”以来,“获得感”(Sense of Gain)不仅成为党中央重要会议和文件中频频提及的重要概念,也成为民众、媒体和学界的“热词”之一。归纳看来,目前国内获得感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得感的概念

获得感作为一个新的热词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学者与民众纷纷开始讨论与研究。关于获得感的定义,大家普遍认为获得感是在获得实惠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满足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李志启[4]认为:获得感是一个新兴词汇,官方还未来得及进行解读。从字面上看,获得感必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因此,没有获得,便一定没有获得感;但有了获得,却未必一定产生获得感。张方玉等[5]认为获得感虽然以实际获得为基础,但绝不是等量的,有时甚至不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并非获得越多,获得感就越强。文宏[6]认为,人民获得感取决于物质与精神层面需求的实现程度及由此转化而成的多维度感知。不仅源于物质上的享有,更表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具体转化路径是基于民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所得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感知。汤丁[7]指出,获得感是建立在人民在物质文化需求被满足的同时,权利和人格受到尊重,个人的劳动和付出得到认可,从而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对改革发展的认同,更加主动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