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措施的体系构建文献综述

 2022-08-12 10:30:49

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措施的体系构建

摘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遵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多采取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法执行方式。但目前我国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措施尚未构建体系,不具有针对性,矫正措施实施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本文在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分四个层次构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措施体系。在构建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完善具体的配套设施,即建设专业队伍、丰富矫正项目、建立评估机制。

关键词:未成年人; 社区矫正;矫正措施; 体系构建;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手段成人化等特征。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监禁刑罚所带来的监狱化人格、交叉感染等弊端,并且其本身充分运用和体现了行刑人道主义、行刑社会化以及恢复性司法等理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改造的优中之优。

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情况与成年人存在显著差异,《社区矫正法》第52条第1款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发育需要、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家庭监护教育条件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该条第3款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别进行。”虽然该条规定了两种矫正对象应分别进行矫正,并且明确了对于不同情况的未成年人应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但这过于宽泛和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纵观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实践,有积极探索矫正项目的,如上海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设置了假释辅导站、试学以及释前准假参加社会实践制度等,但多数地区仍然只限于公益劳动、思想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生活指导等等。显然,这样的矫正措施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设计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进行矫正,体现了矫正个别化和个案矫正、因人施教等思想,使矫正措施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矫正的有效性。为避免和减少当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未成年人的矫正效果,建构一套合理、有效的矫正措施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