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嵌锂脱锂反应机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7 10: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在众多备选负极材料中,二氧化锡(SnO2)由于其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一方面,SnO2基电极具有高达1494mAh/g的理论比容量,远超石墨电极的372mAh/g。另一方面,SnO2作为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拥有非常高的载流子密度,载流子移动性以及较低的电阻。此外,SnO2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单多样。这些优点使得它有望成为石墨阴极最主要的替代材料之一。

具体而言,SnO2基电极在嵌锂过程中将依次发生如下两步反应:

SnO2 Li →Sn Li2O (1)

Sn xLi →LixSn(0le;xle;4.4) (2)

反应(1)为置换反应,电解液中的Li离子置换出Sn02的Sn,反应生成金属Sn与非晶态的Li2O,该反应将贡献711 mAh/g的比容量;反应(2)为合金反应,溶液中的Li离子继续与Sn反应,生成锂锡合金,该反应将贡献783 mAh/g的比容量。二者合计贡献了1494mAh/g的理论比容量。

其中,反应(2)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2)所贡献的783 mAh/g容量为可逆容量。而关于反应(1)是否可逆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热点。在早些时候,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反应(1)不可逆,即Li2O不能再分解为Li,这导致了SnO2基的锂离子电池会在首次循环中损失大量的Li(被转化为了不可再利用的Li2O),因而导致极大的容量损失。因此,很多之前的实验报道仅在前几次工作循环中才能观察到较高的、接近理论容量的电极容量,而多次循环后的电极可逆比容量都在800 mAh/g左右[1-4]。反应(1)的不可逆性成为了制约SnO2基电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于反应(1)不可逆这一结论又产生了诸多质疑。很多研究者发现,当 SnO2材料的尺寸在纳米级别时,其实验测得的可逆比容量可远大于 其“理论容量”(783 mAh/g),这一部分多出来的可逆比容量很可能来自于反应(1)的逆反应。如Kisu 等人合成了直径2-4nm的 SnO2材料,将其与炭黑混合组成负极材料,在1200次循环之后,其比容量仍高达1444 mAh/g[5]。此外,也有研究者在纳米级别的SnO2电极中观察到了反应(1)逆反应的蛛丝马迹。Kim 等人利用 EXAFS 技术在直径约为10nm的SnO2纳米颗粒电极的脱锂过程中观察到了SnO2的重新形成,证明反应(1)确实部分发生了逆反应[6]。更有甚者,Hu在2017年的一项工作中于直径约为5nm的SnO2纳米颗粒电极的前几次充放电循环中观察到了近乎100%的容量可逆性[7]。这些证据表明,在SnO2颗粒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反应(1)很可能是部分可逆的。SnO2颗粒尺寸的大小对于反应(1)的可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尽管如此,关于电极中SnO2颗粒的尺寸效应的机理目前仍不明确。Deng等人在2016年的一篇综述中总结了近年来各种以SnO2作为锂电池电极的实验[8],这些实验者们使用的SnO2颗粒直径大约都在 5nm-20nm 之间,但是它们表现出的性能却相差很大。同样是5nm直径的SnO2电极,有的容量仅有400 mAh/g左右而有的容量高达1000 mAh/g,有的电池在10次循环后容量就开始急剧衰减,而有的电池则在100次循环后容量才有明显的衰减。此外,Ahn等人和Kim等人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研究了SnO2颗粒尺寸对于电池容量的影响[9, 10]。他们都是直接使用纯SnO2作为电极,都通过改变颗粒的大小(Ahn等人选择了直径分别为 20/11/5.6/2.3nm的颗粒,而Kim 等人选择了直径分别为8/4/3 nm的颗粒)研究尺寸对循环容量的影响,并试图找到一个最优尺寸,然而两篇文章的结论却并不相同。这表明,除SnO2颗粒的尺寸之外,可能还存在影响反应(1)可逆性的其他因素。

最近,有研究指出嵌锂后SnO2电极中Sn颗粒的尺寸也对反应(1)的可逆性有着极大的影响。Hu等人在2018年的一篇报道中观察到了Sn颗粒尺寸与反应(1)可逆性之间强烈的相关性[11]。Sn颗粒的尺寸越大,逆反应越不容易发生。遗憾的是,纳米级别尺寸的Sn颗粒表面能过高,在循环过程中分散的Sn颗粒将聚焦成更大的Sn颗粒以降低表面能,这导致电极中的Sn颗粒总会不可避免地增大,反应(1)的可逆性也会随之不可避免地降低。因此,如何控制反应中Sn颗粒的尺寸,避免其聚焦,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