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通信的AF和DF协议性能分析文献综述

 2022-03-01 08:03

协作通信的AF和DF协议性能分析文件综述

摘要:在慢衰落信道中,协同分集是一种新的空间分集方式,其本质是利用分用户的单天线形成一个虚拟的多天线系统,即形成虚拟MIMO。在其协同方式中,有AF模式和DF模式(编码协同是DF模式的一种特殊情况)。该文针对AF与DF两种基本协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在对称信道和非对称信道下进行了系统的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AF模式相对于DF模式有较大的优势是因为AF模式较DF模式有较的阵列增益,虽然两者有相同的分集增益,但DF有更大的灵活性。

关 键 词 :放大前传; 协同分集; 解码前传; 多用户信息论; 传感器网络

国内外意义:

协作通信的概念最初由Sendonaris等人在1998年提出,也称为协作分集或协作式MIMOr”。Sendonaris等人还给出了两个用户进行协作通信的信道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吞吐量、中断概率、可达速率等进行了推导和分析。Laneman和Wornell等人首先明确提出了放大转发和解码转发这两种最基本的中继转发方式。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固定中继、选择中继以及增强中继这三种不同的协作协议目。Hunter和Nosratinia将信道编码与解码转发协作结合,提出了编码协作,实现了空域分集与码域分集的结合。近几年,不少移动通信领域的学者都投入到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当中,对协作通信的协议、协作系统中的资源分配策略、协作伙伴的选择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另外,MeldaYuksel和ElzaErkip等人还将单天线终端间的协作推广到多天线终端间的协作,一些学者将网络编码与协作通信结合,研究协作下的网络编码方法。我国由于频率复用技术的广泛应用, 节点间的同频干扰凸显, 并成为当前限制移动接入网络容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其中, 中继节点面临的干扰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干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内容 中继传输系统是近年来移动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的新课题。在小区内若干通信较为困难的地点放置中继结点,可以辅助基站进行信号传输,达到增强用户通信质量的目的。解码转发和放大转发协议是中继传输中经典的两个协议,本课题将仿真实现并且对比分析两种协议在单中继传输系统的性能本课题包括以下内容:

1.理解中继传输系统产生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2.理解两种转发协议的操作流程;

3.仿真建立单中继传输系统,将两种转发协议运用到系统中。

4.分析比较两种协议的误码率性能和各自的优缺点。

(2)研究计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