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快速止血海绵体材料的合成与成型文献综述

 2022-11-24 09:11

在交通事故、坠楼、医院手术和战场等情况下,失血过多是导致死亡最为主要的原因,也是创伤急救以及外科手术经常遇到的难题。迅速而高效地止血能够挽救无数人的生命[1,2]。因此,开发能将平时创伤救治与战时急救相互结合的,并具有显著止血和创面修复效果的新型止血材料以及具备优良生物相容性和降解能力的材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人体凝血机制有内外两方面,凝血酶原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单体发生分子交联,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此时血液凝固。止血在早期伤口愈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没有止血装置和药剂的帮助下,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靠自身凝血作用并不能实现及时止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最为常用的止血方式是传统的止血绷带和纱布,这些止血材料在表浅伤口和低出血量的伤口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而恰恰由于绷带等的使用需要添加外力使血管收缩,对于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损害性有待进一步讨论。面对深部创口,传统止血材料由于难以触及和较低的吸水性往往难以起效了。针对这种情况,已开发出一些可填充在深部出血点并引发凝血过程的沸石[3,4]、止血粉[5,6]、胶原蛋白[7,8]和壳聚糖海绵[9,10]等。

目前急救常用的止血材料主要有纤维蛋白胶、壳聚糖、沸石。

壳聚糖可以增加创面组织的网状结构,增加胶原合成,透气性好等优点。但壳聚糖类止血材料的止血效果有限,需要复合其他的药物和因子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止血性能,且此类材料应用不灵活,难以用于复杂的创伤性止血控制。面对大量出血情况,美军使用的沸石止血剂,尽管能通过快速吸收水分浓缩血液而止血,但是容易进人毛细血管导致血栓形成,还存在强放热、难以降解、无抗菌及组织修复等缺陷。沸石类产品用于伤口会引发二次放热,对病患皮肤产生二次伤害。

止血粉表现出弱的黏附性,容易被血液带走;激发凝血过程的胶原或壳聚糖止血海绵在面对出血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募集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而且这种有机大分子物质通常表现出强的免疫排斥反应。

考虑到凝血机制中,纤维蛋白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作用的最终产物,探索如何促进纤维蛋白的生成是十分有意义的。科学家将利用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原位生成纤维蛋白的方法应用于皮肤移植手术中,开创了此类止血产品的先河。纤维蛋白封堵剂可以以液体方式应用于局部,由于其可填充性强,适用于深层创伤以及腔内止血。而因为原料来源问题,产品存在免疫和病原污染风险,且制备工艺复杂,使用时需要特定的设备,因此应用受限。

除了基于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胶原蛋白和明胶的材料和技术之外,止血应用中的第三类主要生物活性材料是天然或修饰形式的天然多糖。该类别中的一个突出材料是海藻酸盐,是一种提取于褐藻的线性多糖。藻酸盐的负电荷糖醛酸链可以与一些阳离子如钙离子发生螯合作用形成凝胶,这种与钙离子的螯合作用是此类材料止血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因为钙离子是血小板激活以及几种凝血级联反应的辅因子。在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中,在低至中度出血的情况下,藻酸盐的敷料显示出优越的止血性能。藻酸盐敷料的水凝胶状态适合于保持创面床的湿润为伤口愈合提供合适的微环境。载有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环酸或促凝剂凝血酶的藻酸盐微球在临床前评估显示出优异的体外和体内止血能力。目前,大量的基于藻酸盐的伤口敷料被临床批准用于外科手术和止血应用。

因此,临床上亟须开发新型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快速止血能力的海绵体材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