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催化六元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特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4 05:11
  1. 酮的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研究背景。

目前科研工作者认为酮的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是指把酮分子中插入氧原子来生成相应酯的反应。这一反应来源于1899年,当时Adolf Baeyer和他的学生Victor Villiger以过硫酸氢钾为氧化剂,将薄荷酮、香旱芹酮和樟脑成功转化成相应的内酯[1],在当时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由酮合成酯的新思路。100多年过去了Baeyer-Villiger在很多地方得到了良好应用,即便如今我们仍然利用该反应合成其它方法难以得到的酯或者内酯,所以关于酮的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总体看来酮的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有2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用过氧酸直接氧化,使酮转化为相应的酯或内酯。经过大量实验表明过氧酸的相对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三氟过氧己酸>单过氧丁二酸>单过氧邻苯二钾酸>对硝基过氧苯甲酸>过氧甲酸asymp;间氯过氧苯甲酸>过氧苯甲酸>过氧己酸[2]。虽然这个方法不需要催化剂、操作简便、氧化能力强,但过氧酸在发挥作用后变成有机酸,这给脆弱的环境带来了严峻考验。此外如果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来制备该类过氧酸,还面临诸多安全问题,所以工业生产基本已经放弃了该方法。第二个阶段就是催化氧化,即使用催化剂和弱氧化剂共同作用,以完成Baeyer-Villiger 反应。目前比较广泛的是以分子氧或低浓度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进行反应。催化氧化具有诸多显著的优点,如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一定选择性、尤其是低浓度的过氧化氢发挥作用后得到的产物是水,不仅绿色安全而且便于与目标物分离,因此催化氧化目前正受到广泛发展。

  1.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2. 以过氧酸为氧化剂的Baeyer-Villiger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如图1.2所示:第一步:过氧酸做亲核试剂攻击酮的羰基形成四面体结构的Criegee中间体,第二步:相邻原子进行同向迁移释放出过氧酸对应的羧酸,从而形成了相应的酯或内酯[3]

  1. 分子氧为氧化剂的Baeyer-Villiger反应机理

Anna[4]报道了一种以离子液体为溶剂,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苯甲酵为共氧化剂合成内酯化合物的方法。

途径一:第一步醛的氧化,可以确定是自由基过程,新形成的过氧由基从醛中夺得一个氢原子形成过氧酸,第二步可认为是过氧酸进攻酮羰基。

途径二:新形成的过氧自由基直接进攻酮羰基。目前还很难确定过氧自由基是先和酮作用还是先和醛作用。

  1. 均相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Baeyer-Villiger反应机理

早在1978年,Mares和他的同事[5,6]就研究了过渡金属催化酮的Baeyer-Villiger反应他们以9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正六价钼的过氧配合物来催化酮制备內酯化合物(图1.11)但此催化剂不能将环戊酮转化为相应的deta-环戊內[7,8]

Herrmann等[9,10]报道了一种简单而且易于制备的有机金属氧化物:甲基三氧化铼(MTO)。在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反应时催化效率更高。反应时可能形成有机金属过氧环状化合物中间体(图1.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