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新技术时代的围观文化文献综述

 2022-08-18 10:54:41

新技术时代下的围观文化——网络围观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2010年微博的兴起,网络围观这一命题跃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网络围观是在新技术的背景下由传统围观文化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围观文化。它在围观场所、围观群体、围观对象及围观过程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今对围观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围观的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研究,研究主题则集中在围观的基本概念、围观现象的特征、围观的影响力等个方面。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意义。

关键词:围观文化;网络围观;新技术时代;参与文化;符号化

一、文献综述

(一)传统围观研究

就“围观文化”这一命题的研究历史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围观文化这一命题的研究历史也是有差别的。国外学者对于“围观”这一现象的研究都是几乎空白的,英语中没有一个能真正与汉语“围观”相对应的语词,在西方理论中也几乎没有涉及围观及其关系问题的专门讨论。然而,在中国,围观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正在或曾经参与围观这一过程。20世纪初,鲁迅提出了“看客文化”这一概念,围观被赋予灰色的贬义性质,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上升为中国特有的文化。

围观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围观的文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看客文化这一传统围观文化——“看客文化”的阐释上。2000年,缪军荣在《看客论——试论鲁迅对另一种“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中提出:“lsquo;看客rsquo;人格的核心是lsquo;看戏的虚无党rsquo;,通过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lsquo;崇高rsquo;,于是,悲剧和正剧在lsquo;看rsquo;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1]看客本质上就是通过鉴赏而对于神圣牺牲不断解构,使牺牲的意义不断消解,从而使世界成为一场无聊的游戏。鲁迅作为“看客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中国的文人是“无特操”的体面的虚无党,因此他在文学作品中为批判这一国民劣根性的外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利用“看客”这一文化形象来批判国民劣根性也成了众多作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式。从围观的社会学研究角度来看,王树娟在《社会学视角下看客问题研究》中提出了的主要观点是:围观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这一性质造成了围观者自我意识的弱化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是从个体的社会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围观者在参与群体性行动时自我意识的变化。王怡红在《围观研究初探》一文中对围观的概念、围观产生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及其围观的社会存在方式展开了探讨。文章对围观研究的文献做了较为仔细的梳理分析,指出除了专门的网络围观研究,该领域最为集中的问题为围观文化研究、围观政治研究、围观心理研究和围观伦理研究。并指出随着网络围观影响力的增大,关于围观研究的热度随之增高。因而,网络围观必然成为围观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网络围观研究

网络围观是在新技术时代下发展而来的新型围观文化。从知网上文章的发表时限来看,有关网络围观的文献的数量从2010年开始呈10倍数增长。由此可见,直到2010年微博兴起,社交媒体风靡一时,互联网这一媒介的触手可及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围观才在新技术时代这片丰沃的土壤上快速成长起来,生发出传统围观所不具备的现代性意义。由此也引发了学者们对这一新兴文化现象的研究和讨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