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话语困境的文学书写——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个案文献综述

 2022-08-18 09:35:07

当代女性话语困境的文学书写

——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个案

摘要: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创作的第一部关注女性主体的小说。本文将探讨在“潘金莲”这个语言符号背后,女性在男性中心话语世界受到的种种歧视与压迫,反抗“潘金莲”的李雪莲又在男权社会面临怎样的话语困境。希望借此引起在男性中心话语体系中处于被压抑状态的女性们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话语困境; 潘金莲

一、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我不是潘金莲》的女性主义研究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创作的第一部关注女性主体的小说。长久以来,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我不是潘金莲》的笔者多将视角加于对李雪莲悲剧性反抗行动的阐释。陈英群在《论lt;我不是潘金莲gt;中的女性生存困境》一文中,通过对李雪莲在家庭亲情、传统道德和权力抗争三个生存困境的阐释,表达李雪莲20年上访的悲剧性,却忽视了李雪莲这一反抗行为的女性抗争意识。

同时,孙元元在《女性悲剧:解读lt;我不是潘金莲gt; 》则着眼于李雪莲的反抗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一方面,同饱受家暴,却忍气吞声的孟兰芝不同,李雪莲勇于反抗“潘金莲”的污名,20年来,李雪莲不断求助官方力量进行上诉,官方的推诿,欺骗没有摧毁李雪莲,反而让她不屈不挠地进行着反抗。但另一方面,李雪莲的反抗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李雪莲的反抗行为其实是矛盾甚至荒谬的,她想证明的清白恰是男权社会用以衡量女性的标杆和准绳,她想洗脱的污名恰恰构成对男权社会的有力挑战,她其实是在无形中认同和维护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1],同时,李雪莲的反抗过程也并非一反到底,因为秦玉河的死亡,李雪莲放弃了“上诉”,选择回归家庭,也说明李雪莲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觉醒意识;

刘霞云在《无意识的男权书写与有意识的女性观照——论刘震云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及新作lt;我不是潘金莲gt;的女性悖论》一文中,探讨了在作者刘震云的男权书写下,李雪莲反抗行动的悖反性,虽然刘震云肯定李雪莲的反叛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潘金莲的反叛性。但在小说中,通过李雪莲对潘金莲的反抗,刘震云再次张扬了自己习焉不察的男权意识。

  1. 女性话语困境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再由欧洲转向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个阶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