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治愈下的激流冲撞——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张力表达文献综述

 2022-08-18 09:13:56

是枝裕和电影作品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是枝裕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是枝裕和以“独立电影”“新电影运动”一代,在电影史中对小津安二郎、侯孝贤、成濑巳喜男等导演美学风格的回归和发扬,二是从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入手,分析是枝裕和电影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其作品关怀现实、治愈伤痛的艺术价值,并尤其关注是枝电影中的家庭书写。

关键词:是枝裕和; 日本电影; 人文主义;综述

是枝裕和是近年来日本影坛浮现的新秀导演。导演本身从事纪录片拍摄的工作经历,以及作品在题材选择和影像表达上的自然主义和社会观照意识,形成了是枝电影独特的艺术质地。影片的艺术价值近年来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是枝裕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是枝裕和以“独立电影”“新电影运动”一代,在日本电影史乃至亚洲电影史中的意义,二是从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入手,分析是枝裕和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和价值表达,本文将对有关是枝裕和及其电影作品的研究文献和资料进行梳理,以期较为全面地把握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助益于后续的论文写作。

(一)关于电影史视角下是枝裕和作品意义的研究综述

是枝裕和于1962年生于东京,属于在日本电影业在大制片厂制度终结后、独立制片兴起潮流中的“独立电影一代”,同时也被视为“新浪潮”之后“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枝裕和于1995年,拍摄作为剧情片导演的处女作《幻之光》,标志着他从的正式转型。该影片在海外各国电影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其本国也斩获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中的第四名,并且很快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997年,应雄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翻译了日本电影评论家田中千世子于前一年发表的论文《日本电影的新方向——开放的个人主义》一文。该文在对日本电影发展趋势的分析中,指出《幻之光》一作中个体性的单薄[1]。随着其电影风格逐渐成熟,是枝裕和在日本国内及海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导演及其作品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日本电影史的相关论文当中。同期,我国国内也开始出现对是枝裕和的研究。该阶段的文献主要将是枝裕和放在日本电影运动的潮流和风格流派中进行考量。可以认为,此阶段的是枝电影已经开始呈现出某种代表性的特质。2001年,晏妮的论文《当代日本电影作家概论》[2]及2003年四方田犬彦的论文《八十年代以后的日本电影》[3],都将是枝裕和作为显示出才干、并活跃于影坛的中青年导演之一加以提及,多强调是枝裕和所属的“独立电影”一代在影史上的阶段性。

在此之后,不断有评论家于各国影评杂志上对是枝裕和及其作品发表评论性文章,或将是枝裕和放在电影潮流中进行比对和分析,或将他和前辈导演进行比较。2008年《步履不停》上映后,是枝裕和与日本电影史上的传奇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比较成为研究者几乎无法绕开的话题。是枝电影被看作日本电影的审美向小津风格、小津美学传统的一次复归,是枝裕和也被称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影片在中国甚至出现另一个译名“横山家之味”来强调其对《秋刀鱼之味》等小津电影的致敬效果。在对是枝电影进行分析的多篇论文论文中,也出现了“小津式构图”“小津式镜头”等表达。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被认为是“小津精神的当代回响”[4]

而在是枝裕和本人表示觉得自己更接近于受到前辈导演成濑巳喜男和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响后,更广泛的纵向和横向对比进入了研究者的研究范畴。张明明的论文《由lt;无人知晓看日本人文主义电影gt;》指出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是在其所属的新电影运动对“新浪潮”反抗之下的产物,和泷田洋二郎《入殓师》、冲田修一《横道世之介》等电影近似,具有复归人文主义传统的性质与价值[5]。孙静冉的论文《是枝裕和电影旨归与相关导演谱系考索》认为,是枝裕和与许鞍华、贾樟柯等当代亚洲导演具有风格上的近似性,在电影风格上均体现出受到侯孝贤“亚洲简约风格”的影响;来自成濑巳喜男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了是枝电影的内容和叙事之中,即通过讲普通人的故事来讨论人性,而是枝裕和2018年斩获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在该文中被与今村昌平的风格进行横向对比,认为该作显然更接近于今村昌平“书写蛆虫,至死方休”的美学,而非小津式的风格[6]。张健琳《浅谈导演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风格对比——以lt;东京物语gt;和lt;步履不停gt;为例》一文中,肯定了两位导演代表作品之间风格气质相似的同时,指出了两部影片最终不同的落点,小津最终体现出生命的“无奈”,而是枝则偏向于“觉醒和反抗”[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