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数字超文本诗歌的意象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8:47

台湾数字超文本诗歌意象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超文本诗歌即以HTML、图像、动画或JAVA程序语言为基础所创作出的诗歌新体。超文本诗歌所具有的创作特质,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诗歌的特殊审美性。其中,台湾数字文学创作曾掀起一阵潮流并有着持续发展,引发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关于台湾数字超文本的论著进行整合提炼,发现研究成果中较为薄弱的意象经营特征部分,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论题,并探究它对当代诗艺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台湾当代诗;数字超文本;意象经营;传播媒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数字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HTML或图像、动画或JAVA程序语言为基础创作出的文本,即“超文本文学”悄然诞生并发展。与传统文学形式相比,超文本文学利用了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将文字创作与图像、超链接、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独特的美学刺激。其中,超文本诗歌与传统文学形式相比,利用了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将文字创作与图像、超链接、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独特的美学刺激,吸引了不少学者投入研究。

而在1990年代以来,台湾的当代诗歌以传播媒介的改变为触发点,涌现出一批新生代诗人,开启了超文本诗歌创作实验,并一度掀起热潮且在21世纪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两岸的学者也将目光放置在于此,在美感生成、创作形式、视觉建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积淀。因此笔者将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较为权威的理论研究者与大陆学者的论著进行综合比较,归纳网络时代对文学形式与诗艺格局的影响,以及超文本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一、数字超文本诗歌的发展背景

首先,“超文本”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信息技术先驱者尼尔森的提出,他将“文本”(text)和“超”(hyper)合为一词,意指一个没有连续性的书写系统,文本分散、无序而靠连接点串起,读者可以随意读取。(台湾“中生代”网络诗及诗学初识)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超文本的多向性、非中心性等。在发展过程中,录影诗、多媒体诗等逐渐被纳入到超文本文学的范畴,超文本的交互性与影响性逐渐凸显。因此,超文本在宏观意义上,不仅指以全球因特网为基础,结合网页或超级链接的作品,也包括新型传播媒介催生的新形态的文学。

超文本文学包括小说、诗歌等,而在台湾的当代文学领域,诗歌在超文本文学实践中当具开创性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开始借鉴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超文本的前卫书写。到了1990年代,台湾超文本诗歌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出现了不少大胆的创作尝试和典型作品,在1997年成立的“妙缪庙”和1998年成立的“歧路花园”和“台湾网络诗实验室”等网站,也都发表了大量以“超文本”为形式的诗歌。可以说,90年代中后期,是台湾超文本诗歌发展的高潮。此番热烈的发展境况也引起了台湾学者们的关注和思索。李顺兴不仅投身于超文本诗歌及小说的创作实验,更在90年代末期发表了《网络诗三范例》、《美丽新文字》等多篇论文,对这种新形式进行初步探索和讨论。其中,《网络诗三范例》重点分析了当时最为典型的三首数字超文本诗歌,之处它们各自利用的网络创作功能,包括动态影像、超链接、互动书写。李顺兴将超文本诗歌的特点精准得提炼了出来并予以评价,指出三类作品说达到的美学效果,对后人创作尝试的具有借鉴意义。另外,须文蔚在论著《网络诗创作的破与立》中,系统梳理了超文本诗歌在台湾文学界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数字超文本诗歌对传统诗歌的颠覆与新的建树。除此之外,诗人兼学者曹志涟、向阳等对新兴的超文本诗歌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义。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会大量以海外业已发达的理论为基础,且关注的人限于数字文学领域之内,讨论范围较小,大陆地区关注的学者更是微乎其微。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网络泡沫化的出现,超文本诗歌的创作热度一度呈现出落潮迹象,但在这一阶段,对于数字超文本诗歌的研究却更趋向理性和丰富。李顺兴的《超文本阅读空间之评析──兼论非线性叙事议题》提出超文本所孕育的文学新质量,以对抗“电子媒体加速文学死亡的说法”,对超文本文学非线性叙事之特征进行评析,这种多向的特征为超文本带来了“美学转机”。学者王国安则在论文《数位的缪思》中对极具先锋地位的华语诗歌网站“妙繆廟”进行剖析,通过比较姚大钧与曹志涟的创作观探究诗人对中文超文本进行的创新性开发,包括汉字的物质性潜能、后设语言的嵌入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到,台湾数字超文本诗歌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更有不少结合时代背景和新媒介背景的理性分析,而诗歌的美学特征也被更为清晰地划分出来,但关注点也有轻有重,如在意象生成的研究上稍显薄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