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时性文学批评与寻根文学的“历史化”文献综述

 2022-08-11 15:26:11

共时性文学批评下寻根文学的历史意义

摘要:寻根文学思潮被写入文学史后固定为一种经典的解读,而这种固化的解读削去了寻根文学多样化解读的可能,面临着模式化解读、定义模糊、缺少对寻根文学落幕原因的解读和形式上的解读等问题。通过对寻根文学共时性批评的整理分析和再解读,发现了寻根文学的多种打开方式:启蒙的延续与终结、西方现代派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权威的弱化和新声的登场——个体写作的兴盛以及接续古典小说传统。

关键词:寻根文学; 模式化解读; 共时性;启蒙

一、经典的确立——寻根文学何以进入文学史

上世纪80年代,唐弢等先生著文指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洪子诚先生认为:“唐弢先生认为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主要是对当代人处理新近发生的事情的可靠性的怀疑。时间过于靠近,心理、情感缺乏距离,大概就容易看不清楚,过于情绪化吧。”[1]这对于思考寻根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和期间产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帮助。

讨论寻根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2]。这在诸多文学史著作中已有所展现。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认为“在lsquo;文学寻根rsquo;的倡导和发展中,已经开启了民间在当代文学中的还原过程”[3]。洪治纲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五讲》中认为“它(寻根文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为文学的下一次变革积蓄了力量”[4]。金汉则在《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它(寻根文学)在展现民族文化心理、铸造社会群体性格方面为当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5],是“一股蔚为壮观的浪潮”[6]。张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认为“寻根文学作品有民族与地域的特色,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有正面意义的一种超越,使后来的许多作品受到有益的影响”[7]。张学军则在《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中认为“文学寻根意识的高涨,不仅影响到整个创作界,启悟了后期的作家们自觉地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而且也开拓了文学批评的空间,使其摆脱了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模式促进了批评对文化价值的自觉追求,把作品作为批评自身的思维材料,来建构批评对艺术现象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体系”[8]。这些都展示出寻根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熊修雨在《批评视域中的寻根文学》中提到“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行,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文学创作,并把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以文学史的形式确定下来,将其历史化和经典化”[9]。唐伟在《被文学史劫持的文学批评——论学院批评的文学史意向》中也认为“如果说文学史理论构成文学史写作的骨架,那么文学批评则构成文学史的基本意义单元。文学批评以其批评阐释的有效性、合理性,参与文学史的有机构成”[10]。由此观之,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史的写作和经典的确立有着直接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批评的载体——主要为文学报刊,在文学经典的确立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李家辉在《从lt;小鲍庄gt;的批评位移看媒介对经典的重塑》中提出“在文学媒介的影响下,批评家会随着文学主流思潮的变动,有意识地提取作品与文学主流批评契合的特征,以其敏锐的批评意识悄然改变文本最初的写作体验。作者在这种批评话语主导下,也会逐步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认同,合力把作品推向某一文学思潮的框架内,文本书写和批评的重心也会随之转移”[11]。尹林在《lt;文艺报gt;与寻根文学的理论前奏》中同样发现“文根文学这一概念在80年代中期的问世,绝不是因为一群作家的秘密商议,或者说1984年的那一次杭州会议,更不仅因为几篇宣言,而是有着深刻地变革历程在内的这种变革与《文艺报》作为官方媒介的推动与倡导是分不开的”[12]。由此观之,经过多方的努力,寻根文学作为经典终确定下来。

  1. 可疑的经典——寻根模式下的固化解读

文学史将寻根文学确立下来固然可以提供一种经典的解释,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本解读的空间。通过对共时性文学批评的整理,文学史的书写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