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谋士的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0:37:51

文献综述

  1. 前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电影电视也翻拍了不少,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人们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也未曾停止,对三国的一些争议也从没有停止,作为一名大学生,我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视角入手,即谋士的角度来探究三国。这个角度更加客观、新颖,主角不再是那些武将、刘关张、或是三国主公,而是以文臣,谋士为中心。这样我能更加客观、历史、辩证地去解读这本名著。

二、研究现状: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其中,对研究《三国演义》中谋士的文献又有这些:《三国志》,陈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石昌渝,三国演义学刊第一期,四川省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三国演义》辞典,沈伯俊,巴蜀书社,1989年6月;《三国演义纵横谈》,丘振声,漓江出版社,1983年;《三国演义》创作论,叶维四,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青梅煮酒》,周泽雄,岳麓出版社,1999年;《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说三国话权谋》,李炳彦,京华出版社2001版;新评《三国演义》,李国文,作家出版社,2006年;《资治通鉴》司马光等等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最为真实的史实类。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三国部分等著作都是最为客观的,没有改编过的,没有加入个人情感的。《三国志》是一部讲述魏、蜀、吴三国正史的纪传体断化分国史,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分别以国家为例,为魏、蜀、吴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的是魏文帝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史事。

《三国志》一书,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以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一先例一开,以后的《北史》《南史》,元朝所修的辽、宋、金三史,都是模仿其体例而稍微作些的改变。《三国志》史学价值极大,留下了许多保贵的史料,:如《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书.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事迹, 《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事後,张角馀党继续叛乱的史实, 《魏书》的《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 ,鲜卑,高句丽及倭人之社会生活状况,此皆极其珍贵之史料。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都有在《三国志》一书中有一定期的体现,实是后世人研究三国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保守派的领袖、砸缸故事的主角马光为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协作,耗时19年才完成了的杰作。宋神宗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从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八,时间起于黄初元年魏立,直到景元三年晋兴止,以魏国兴衰为主,杂以蜀、吴二国它事,文字较为简略,其主要史源为三国正史,少量来自于其他的史料,忠于历史,有些史料竟一字不差,但也有在保持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求而作个别修正,对有错误与失漏的依据其他可信史料进行更正。

2.名家品三国的著作。这些作品就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作家自己对三国时代、人物的情感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第一类文献符合事实,但可以阅读以作参考。例如易中天的《品三国》、《柏杨品三国》等等作品。《品三国》一书是易中天根据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品三国》讲稿改编而成,分为上、下两部。有些人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所讲的事多为戏说,不仅是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为一谈,还将各种没有依据的史料,不加分辩的大谈特谈,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他给三国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热情,毫无疑问的,在讲《三国》的书籍中,除了《三国志》、《三国学演义》外,这是卖得最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个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个人的意识过于严重,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兴趣或是好恶去评说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还是最喜欢他的《帝国的终结》,但他用现代的眼光、以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之余,又得了一次三国历史的畅游,其利大于弊,绝对是一部不错的书,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是无可厚非。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