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佩甫《生命册》中的骆国栋形象文献综述

 2022-05-19 22:28:12

文献综述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生命册》的主人公吴志鹏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吴志鹏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以及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作品通过吴志鹏,串联起了骆国栋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作为小说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可见骆国栋形象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想通过深入分析骆国栋这个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探讨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笔者在调查参考原著作和与《生命册》相关的论文及部分期刊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1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写成了本文。这些参考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生命册》,加深了笔者对这部作品的了解,对最终写成《论李佩甫lt;生命册gt;中的骆国栋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分析近些年《生命册》的研究资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宏观上结合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分析《生命册》与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与差异性;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多角度深入分析《生命册》,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作品的主旨,或是论述作品的叙事结构,还有的着重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的内容繁杂,且多角度多方位。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对《生命册》中骆国栋这个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以便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在宏观上对《生命册》的分析,有的学者侧重把握李佩甫多部作品的内在一致性,有的学者则侧重讨论其内在的差异性。内在一致性研究主要围绕题材、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肖潇《权力·城乡关系·市场化:李佩甫“平原三部曲”小说研究》2017(05)此文对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研读主要通过细读小说法,发现和探寻小说背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足于作者的意识形态来认识和分析“平原三部曲”。文章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的引言部分,主要通过梳理前辈对“平原三部曲”的研究,发现对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主流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反映论,从地域和历史文化出发对平原以及平原人有一种固化的判断,而李佩甫的小说恰好就表现了这种平原及平原人所谓的“应有的”特质,所以其小说是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长篇巨作;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构起来的一套政治话语对李佩甫的小说创作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李佩甫本人参与了八九十年代的主流意识建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把《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分别从权力、城乡关系、市场化的视角深入分析,探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构起来的一套政治话语如何影响了李佩甫的小说创作,以及在“平原三部曲”中李佩甫如何参与了八九十年代的主流意识建构的,并且分析出李佩甫建构下的权力世界、城乡关系和市场化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结语部分,是笔者对李佩甫的小说进行分析和写作的总结及反思。李洋洋《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人物群像——论李佩甫的“中原三部曲”》2016(03)笔者认为中原三部曲都包含了三类人,首先是老一代农民形象,在这一代农民身上,他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桎梏无法带领乡村走向现代文明,反而他们身上的文化痼疾与生存方式还成了乡村转型的阻碍; 其次是反叛一族。这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挤进城市的现代文明,但身为平原上的“植物”一旦脱离了孕育的土壤面对城市文明的诱惑容易迷失自我,成为城市中精神的流浪者;最后是寄寓着作家希望重建乡村家园与完成道德重建理想的探索者的形象。这些人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依然能坚守自我,代表着乡村走向现代化新的希望。刘妮《女性主义视野下“平原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2018(01)此文认为“平原三部曲”中的女性是一群缺失独立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们依附于男性,按照男性的意愿生活,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他者'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豫中平原的女性长期受男权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诱导和规范;其次是作家无意识中男性中心思想影响的结果。“平原三部曲”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在当代社会中,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男性作家及其代表的男性中心思想依然有广阔的市场,这也正是我们在阅读“平原三部曲”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李佩甫作品中的差异性研究也有助于从多维度分析骆国栋的人物形象,这主要围绕主题的一次次超越、时代变迁中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寇宝刚《对中原大地的灵魂扫描——李佩南平原三部曲印象》2017(02)从《羊的门》到《生命册》精准地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过程,不同时段创作的作品,是特定时期的世相与灵魂的图谱,为我们留存了时代的完整风貌。《羊的门》是乡村伦理和权力崇拜的黏合与撕裂,呼天成个人权威的树立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他抓住了村民们对传统道德的集体无意识信仰,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形象。当呼家堡在物质方面进入“现代”后,他依然用传统的方式维持权威,人们依然被束缚在传统教化之中,在乡村政治权力下委曲求全。《城的灯》以一个家族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史,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平原人投奔“现代”的精神追求,及其在追求过程中艰难的行动选择。城市的灯火强烈地吸引着平原人,让平原人无法拒绝,平原人为了向城市迁徙甘愿承受苦难与屈辱,不惜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不惜背负骂名。这迁徒是为了摆脱贫困与苦难,却付出了惨重的精神代价。《生命册》表现了市场经济和资本统领下的现代化进程对乡村伦理的挤压和破灭,展现了资本的血腥以及获得资本后的精神围境,在物质富裕之后,不但没有抵达幸福的彼岸,反而使人们深陷迷惘的雾障。

在微观上对《生命册》的分析研究主要围绕主题的多重解读、人物的立体塑造、城乡的空间建造等方面论述。王瑞迪《李佩甫小说lt;生命册gt;的离土叙事及其文化意蕴》2018(01)论述小说借助离土叙事的手法,一方面反映了传统乡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隐射了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并分析小说的主题:不仅批判了城市文明侵蚀乡村美好文化传统的现象,还传达了作家对乡土文化传承断裂的忧思。樊会芹《中原赤子的深沉思考——李佩甫lt;生命册gt;主题论》她认为李佩甫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对中原大地人生、历史、现实的回望和思考,作品凝聚着李佩甫对人生命运的体悟、对中原民性的反省和对现实发展的忧虑,凸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情怀。葛冬辉《论lt;生命册gt;的空间建造》2017(05)通过城乡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审美建构,在多重空间的交响中表现了乡村生命在现代社会的困窘与脆裂,揭示了特殊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黄亚清,武修萍,王艳《关于lt;生命册gt;人物形象的解析》2019(02)笔者解析了李佩甫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众生相,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受尽屈辱的虫嫂,灵魂复活的形象;歧路上成长的蔡苇香,完成了她道德的赎罪和灵魂的复原;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的骆国栋,最终他良心发现,毅然从十八楼跳了下去,完成了骆国栋仗义性格刻画的最后一笔;明星陨落形象化身的夏小羽,出身书香门第,在金钱、权利诱惑下堕落,落入犯罪泥潭。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来启迪读者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通过以上对《生命册》文献的梳理,不难看出各位学者对这部作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的解读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研究开阔思路,尝试不同的角度,使自己的研究更具特色。所以,从骆国栋人物形象入手,探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进一步阐述转型之中的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精神建设等问题,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和挖掘《生命册》的内在意蕴与时代精神和文学史意义。

资料编号:[2494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