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民国时期劳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6 18:12:47

基督教与近代劳工问题研究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所需劳动力数量日益增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被资本家视为商品,劳工薪资低微,知识水平低下,导致劳资关系逐渐紧张,就使得劳工教育、劳工保护、劳资关系等劳工问题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社会上不同团体、不同组织就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以自己的立场观点试图去解决问题。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或大或小的社会影响。面对层出不穷的劳工问题,基督教界并没有选择置身事外,而是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宗教与世俗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快基督教的中国化,积极面对劳工问题。近代以来,关于基督教的劳工观及其实践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缺少系统、完整的研究。且现有的研究缺少对基督教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及其实践的关注。本文将研究关于基督教劳工观及其实践的研究,以期能填补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基督教; 劳工问题; 社会福音;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督教在华与劳工问题的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基督教在华活动不断发展,但在其传教过程中也遭受一些挫折,基督教为了在中国得以持续进行其传教,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社会情况调整其在华的相关工作。关于基督教青年会对在华活动的变化,学界有众多的研究,例如在罗伟虹主编的《中国基督教(新教)史》、杨天宏所著的《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年- 1927年中国非基督运动研究》以及姚伟钧、胡俊修主编的《基督教与20世纪的中国社会》等书中均有讲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兴起的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以及基督教面对非基督教运动所做出的相应的回应。基督教青年在面对非基运动中学会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渐转变自己在中国的角色,逐步寻求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改革方案,以求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

汪恩乐在《挑战与因应:近代中国基督教劳工事业之发轫(1915—1923)》一文中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至1923期间,讲述了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反对教会的性质逐渐“政治化”,基督教遭到人们质疑和反对浪潮日益强烈,基督教将自身的关注点转移到对中国的改造上,基督教会积极关注中国的在新工业普遍发展,劳工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之下,基督教“受社会福音思潮之触动,在对劳工问题进行反思之余,亦反躬自省开始思考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将基督教的“爱”在中国的劳工领域实践,解决中国实际的社会问题,以提升自身在中国存在的价值。文章中着重介绍了基督教对早期的劳工问题的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调查工人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艰苦,资本家与劳动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基督教会基于这些情况,有心致力于改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提倡劳资合作的的想法,并且介绍西方解决劳工题和策略。文中更多的是设计到基督教逐渐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改变其工作的思想,但是文中没有涉及到基督教具体地位解决劳工问题而做出的事工。

秦武杰在《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工业改良》一文中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社会慈善事业对工业改良开始基于关注,并且对劳动者基于一定的职业培训,例如教会工艺,职业指导,此外还讲述了基督教践行耶稣精神,主张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的精神,希望用耶稣的精神改善中国工业环境中不人道的工业条件。并且将耶稣精神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联系起来。本文对基督教的工业改良进行了阐述,但是阐述的观点较为零散而笼统,没有完整地论述基督教对中国工业改良的体系和具体的事工。

彭立红在《中华基督教年年会与近代中国社会改造》一文中介绍了基督教青年会的缘来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的四个阶段的发展,即萌芽时期(1885一1902)、成长时期(1902一1912)、发展时期(1912一1922)和恢复时期,其分界线分别是庚子事变、民国的成立和非基运动。1916年开始,由余日章任协会总干事,青年会的工作日趋成熟。青年会原先的宗旨,就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善社会。”其会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进入20世纪以后的基督教新教,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使整个中国社会基督教化,而不是仅仅转变个人的信仰。文书提及基督教提倡四育并重以及人格救国的思想,并对基督教的活动做出了双重性的评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