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6-16 21:45:53

“北京天坛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1天坛片区发展脉络

天坛——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重要场所,占地总面积约273公顷,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祭天建筑。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过明嘉靖朝和清乾隆的增改营建,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坛庙建筑群,包含内外两道坛墙,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内坛、外坛格局。[1]主要祭祀建筑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建筑群、北为祈谷坛建筑群,中间丹陛桥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西为斋宫院落。外坛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建筑群。

天坛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后,逐渐融入北京市民的生活中,但由于历史原因,外坛部分在1918年后陆续受到花木公司、医院、体育馆等单位的侵占,破坏了天坛的平面形制,天坛周边也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这一部分被占区域位于天坛外坛南部,故称其为“三南外坛”。现在的天坛已经成为北京南城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南城最大的公共绿地,参与活动人数众多,活动类型丰富多样,世界遗产地的天坛又承担了一重社会功能。[2]

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内。

2 天坛片区改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天坛被确定为十四处遗产点之一,北京市多次要求加大老城保护力度、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3];根据《天坛总体规划(2010-2015)》中提出保护区划调整建议,制定遗产保护措施以及天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根据1998年天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文本,外坛被划定为“二级保护区”并作出2030年前腾退的承诺,并在规划红根据外坛其紧迫性与可操作性制定了分期腾退和治理的计划。[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