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6-14 22:17:46

文献综述

1.流动人口健康问题

“流动人口”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半年及以上)不改变自身户籍所在地、并且离开常住行政区域到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居住或临时外出的人口[1]。我国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流动人口在数量上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健康一直是公共健康领域关注的重点。至少有以下四方面内容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健康:1)由于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往往相对低端,劳动强度大,并且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之中,疾病、受伤的风险较高[2]。2)与流动人口本身知识储备有关系。例如,多项研究发现,与户籍居民相比,流动人口健康知识匮乏、健康意识淡薄和健康素养较差等因素,极大地约束了其获得和利用健康资源的能力[3]。3)流动造成了个人原有社交网络的弱化,甚至中断,而在流入地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极其有限,难以应对外部环境压力和持续增加的其它风险[4]。4)居住环境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活动场地,其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住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健康状况[4]。由于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往往选择居住在群租房、廉租房、城中村等公共设施不足、开敞空间狭小、缺乏绿地的地方。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健康水平比较低,不仅是个人维度造成的[5],更与环境、社会密切相关,所以流动人口的健康一直是一个较复杂、难解决的问题。

2.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居住环境”是指与自然环境相对的人造环境,是给人类提供活动的空间,包括个人(家庭)住房及其所属的社区环境条件。从空间尺度来看,可将居住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6]。居住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影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总体功能布局、设施的空间配置等方面;在中观层面上,影响的作用主要相关于一个或多个城市街区的范畴内,体现在区域功能特征、复合多样程度、人口与建筑密度、道路可达与衔接特征等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影响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建成环境的设计、建筑物形态与功能、街区尺度、各类设施的可达性等[7]

居住环境的具体要素可以包含城市自行车道、绿地、广场、步行街区等,以及商业、办公、学校等建筑物和建筑物围合的场所。建成环境要素包括住区规划指标、具体的环境和景观元素。规划指标指住区公共空间及步行系统的布局位置、空间及道路尺度、车行交叉、周边绿地率、水体面积、链接半径或距离等;环境、景观元素指所属公共空间及步行系统的铺地材料、绿地植被、座椅家具、健身设施、标识信号、照明器具等。

现有的研究表明,居住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从体力活动环境、土地利用与交通环境和当地饮食环境等七个方面来归类分析居住环境要素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①居民分布密度和区域建筑密度;②空间环境功能的复杂混合性;③步行道、骑行道、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等相关城市设计的要素;④衔接不同属性区域的属性,例如邻近度和接驳性;⑤对于居民出行而言的各类层级的城市中心区域;⑥对居民而言连接到达休闲健身设施的实际距离属性等;⑦衔接不同城市开放空间的路线特征包括环境舒适性[8]。公众健康倡导者己经呼吁调整政策和法律来协助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从而可以促进普及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9]。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各个社区实施推动住区健康规划,改变机动车引导的住区模式,进而采用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与步行系统交互的开发模式[10]。研究人员在不断的追踪研究中已经发现住区健康规划对建成环境的影响,如步行和混合用地的住区规划策略可以明显增加住区建成环境的活力,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健康行为活动。可以看出,居住环境对居民的健康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对健康活动及幸福感的追求反过来促进城市建成环境的不断优化及完善。而健康活动行为由于居民进行的不同活动而具有不同的定义,如对于偏好散步的居民来讲,活动的时间长度及对活动的整体满意度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的健康活动行为[11],而对于选择户外体育锻炼的居民来说,整体的满意度似乎比活动时长更为重要[12]。同样,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居住环境的差异可以导致居民对不同的健康行为方式进行选择从而带来健康活动的评价差异,比如,道路等级较低的小区更加适合进行自行车的运动,而对于绿地比较多的小区,更加适合户外活动,而这些活动的满意度及活动时间长度差异都是较大的[13]

彭大松(2018年)从社区环境、社区公共资源和社区公共服务这三个层面分析居住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在广义上来说,社区环境包括卫生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研究发现,较差的社区居住环境对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14]。与居住环境不同,人际交往网络对健康的影响往往为人所忽略。实际上,与社区内其他成员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关系对其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流动人口与其他人建立交往关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而社会资本通过促进社会融合而对个体健康有积极影响[15]。在社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方面,Rojas(2016年)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社区内组织数量等能显著地降低该社区居民的死亡率[7]。国内的经验研究也发现,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是否有运动设备、健身场馆、公园、绿地等也显著地影响居民的健康水平[16]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公共服务政策的不断完善,城市政策、社区建设在维持流动人口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区专门针对流动人口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则更直接地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开展的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有助于流动人口知晓国家健康政策,提高其利用公共健康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健康设施的建设也是帮助流动人口自发性的习得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过程[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