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高淳区办公楼改造为例文献综述

 2022-05-30 22:06:07

一、前言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厌倦了当下生活的环境,即工业化设施、现代化建筑,转而追求自然和个性化体验,这也改变了人们对室内办公空间设计的看法。在人们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基本上每一天都生活在这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使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就促使人们更加想要通透的空间环境、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因此,室内与室外的融合、自然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以及内部空间感知上透明性的运用显的尤为重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文思想的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改变,室内办公空间设计的改变变得迫不及待。文章以安藤忠雄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办公空间使用空间感知的透明性和自然设计的缘由、可能性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总结出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运用空间感知的透明性和自然设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正文

1.“透明性”的理解

所谓透明性是指一种新的设计手法。

陈鸣,卢朗(2015)在《妹岛建筑作品的透明性特征探析》中表达出:柯林bull;罗将“透明性”分为字面的透明性以及现象的透明性两类,前者指某种事物的本来属性,其真实存在的状态为透明,在建筑中通常将其与具有透明性质的材料相对应,即材料自身有可透光透视的物理属性;而现象的透明性,往往指某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它强调的是一种空间和立面上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是一种同时感知的策略。[1]

宋方启(2017)在《现代展示空间中透明性设计的应用研究》中表达出:透明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分类依据就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透明性的基本特征及空间形式,我们一般可按照介质材料、空间视觉效果和空间感知体验等三大部分进行分类。无论是介质材料分类下的透光性介质、透气性介质,还是空间视觉效果划分下玻璃界面、混凝土界面等形式,其主要是围绕着物理透明性进行的空间分割与扩展;而空间感知体验下的矛盾空间、深空间、浅空间、异质空间等围绕的是感知体验下的空间秩序与空间层次性的解读。[2]

2.“透明性”的特征

室内“透明性”的实质是对墙体的革新,对非承重结构的墙体结构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透明化处理,使视线不受空间限制而自由驰骋,从而加强相邻空间人与人、人与景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透明性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光线、空气、视线或身体行为能穿越的物质材料属性;二是对空间关系及层次的感知,这一个由视觉空间到知觉空间的提升,也是提倡透明空间设计的目的所在--解放空间、解放视线和行为,从而“解放”思想。第一个基本特征,在视觉的透明性方面可分为视全透明(如玻璃)和视半透明(如百叶、孔板等);这些材料以不阻挡人的视线而又不允许人行为穿行为基本特点,通过它们的使用能使视野开阔,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行为穿行的透明性,即是过去常说的软划分,自由隔断、虚拟划分等形式,如珠帘、帷幔、立柱、植物等方式形成半通透空间,这种形式的分隔界限不是很明确,允许人自由穿行,从而减少身体行为上的束缚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空间关系透明性,核心是组成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冲突与联合、实现与受挫、推动与被阻碍、相互刺激和抑制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空间层次秩序的解读,一种知觉行为同时产生的对不同空间位置的感知以及对其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的理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