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滁河蒿子圩蓄滞洪区韧性景观设计(12)文献综述

 2021-10-17 18:56:1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洪带来的问题日益显著,自然水系、土壤、固土植被的破坏导致城市饱受洪涝问题的困扰。

南京位处于苏南地区,降雨时间集中,遇到特大暴雨,易形成洪峰,1991年至2008年间,蒿子圩蓄滞洪区遭受过三次较大洪灾,给人们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渔业。

如何有效解决洪涝问题、构建韧性生态景观、将美丽乡村理念与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结合、打造有特色产业的蓄滞洪区,成为了南京与滁州市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韧性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等生态理念是时代下的热门话题,以韧性景观为关键词,查阅CNKI 文献与韧性景观相关的概念还包括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低影响开发设施等。

有关弹性景观,余轩从鹤壁浚县中心城区水系专项规划案例出发,探讨了城市水系与韧性景观的契合度以及理水、营水、活水的三大规划策略;王无魏通过城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阐述了韧性景观与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的可能性;安娜喀特雷纳通过乡村景观改造与文化遗产利用实现以打造可持续、富有韧性的未来乡村;武玲在苏南水网乡村景观基础设施韧性规划策略研究中提出韧性景观与乡村基础设施、水网协调构建的策略;通过文献总结出各弹性景观理念的异同点:1、城市韧性:指的是城市系统面对灾害抵抗、吸收、恢复的过程以及将自己本身基础的抗干扰能力和特征保存下来的能力,它强调市面对多样性的风险、压力或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2、海绵城市理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有效地降低灾害的影响,需要时将已净化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作为水资源的补充;3、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强调在关注现存问题的同时,不断探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法;4、绿色基础设施:主张整体性与连通性,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连接,在自然界的干扰中达到动态平衡;在以上生态理念中,有关韧性景观的概念与设计策略的话题,热度也越来越高。

在我国,现当下正处于绿色基础设施大力提倡于发展建设的时期,这是一个机遇。

韧性景观研究尚处于一个实际经验缺乏的阶段,但是,究其本质来看,绿色基础设施与韧性景观设计在理念上不谋而合。

绿色基础设施对于新兴城市和正在建设区域有较大优势和实施效益,但是对于已建成部分,灰色基础设施与雨水管网、地下管网在建设时已经不能改变,这种情况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收效甚微,而韧性城市景观的优势开始展现。

通过分析国外韧性景观规划与建设案例:1、哥本哈根韧性防洪空间构建:将灰色基础设施相连接,在城市水网交界处建立绿色廊道,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街道绿地、社区公园、城市绿地等提出不同的减灾手段,建立有针对性的缓解雨洪工具箱。

通过公众参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升场地韧性与经济社会韧性,设计可能会超出绿地的范围,上升到人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部分都是有价值的;2、鸭公岛韧性景观设计:利用动态平衡空间以及潮水涨落的特色景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