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南林大社区共治景观概念设计文献综述

 2022-06-24 23:14:33

文献综述

面向未来的南林大社区景观重组与概念设计——主题三方案C

一、前言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城市发展与急剧膨胀几乎到达了顶点,污染、拥堵、资本充斥着城市,人们日益渴望解放天性回归自然,然而要想真正抛弃城市生活回归乡村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将农业景观引入城市生活,真正做到城乡融合,激发人与自然的互动,增加人对景观的参与性,是当下景观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近些年兴起的景观都市主义,建筑师、规划师们希望向自然寻求答案解决城市问题,但如果景观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旧会有疏离感。只有通过人与自然不断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使得人的心灵得到放松与解脱,提升人对于自然的归属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品味的不断提升,农业景观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在城市的应用。发展城市农业景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和城市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另一方面还具备经济、生态等诸多功能。作为城市新景观的一大创新,城市农业景观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节奏,从生态层面对城市局部小气候进行改善,充分发挥现有土地资源的作用,来发展城市农业景观,能够明显减少城市在绿化环境方面的成本;同时还符合市民回归自然、接近自然的现实需求,为他们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景观模式,推动城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首先,城市农业景观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效益,果蔬等农业植物和传统的绿化植物在改善环境上有着相同的效益,果蔬同样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次,城市农业景观具有非常突出的经济效益。当下,休闲农业逐渐得到发展,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但在现实中,一些市民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到乡村体验休闲农业,因此,打造社区苗圃,将农业景观引入城市,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

二、新高校社区模式的探索

未来的学校生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与宿舍,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当代社会,校园生活应当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大学校园,学生常常缺少对于校园的归属感,归根结底是缺少对于校园生活的参与。松散的班级制度、灵活的课堂系统,人与人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互动。校园中的社团活动虽然丰富,但给予的“表演”名额毕竟有限,更多的学生扮演的仅是“旁听者”的过客、观众角色,因此对于校园的归属感也显得较弱。

通过社区苗圃的形式,将校园绿地改造作为农耕田地,建立校园农场数据库,学生通过劳动参与,切身体验打造校园景观的成就感,并且在对于农作物的播种、栽培、管理、收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与自然的互动。得到的农产品又可自我食用,通过设立学生厨房,让有闲暇和烹饪爱好的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农产品也可用于兑换食堂饭菜,即通过劳动换取食品。且学生在收获农产品后,必然需要通过交换、合作才能完成一顿饭的制作,也就增加了人群的互动与交流。同时网络农场数据库可以清楚记录每个人的收获数量,通过高校田园智能管理技术,对校园农场进行详实的记录。例如利用脸部识别技术、智能电网光罩等科技技术,对田园使用者进行限定,又通过实时监控技术,让耕种者能随时随地观察自己所拥有的田地中农产品的生长状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