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园林绿地生态建设发展初探文献综述

 2022-06-23 20:10:16

文献综述

[摘要]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建国以来,1949-2020 年是中国现代园林建设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发展时期。虽然告别了旧的制度,但是对于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又没有经验,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局下,园林生态建设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一切建设都是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发展历程中,曲折和前进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现代的园林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呈现出比较独特、与以往不同的发展形态,这一特殊时期也是继民国之后中国现代园林的开端。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基础。日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大中城市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脆弱,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建国以来的新园林之路,研究影响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大政方针、行业政策,探讨它们在国家园林生态建设、发展中的意义,启迪前路。

[关键词] 生态发展;城市园林绿地;园林生态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园林

一、西方现代园林生态发展历程

18世纪后期,大工业革命生产是社会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城市人口密集,大城市持续膨胀,城市环境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工业化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极度增强,人们认为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在这种思想下,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情况日益严重。如何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学者们对风景园林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在人类要主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新的自然观促进了现代园林理念的发展。现代园林为美而创造,为人类的身心健康而创造。奥姆斯德特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病魔的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能通过阳光和平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所以现代园林的内涵为公众、集体大众共享的公共性园林,将自然引入城市改善人类聚集的环境。摒弃了求视觉景观美为主要目的,以“园”为主要类型,私有化、贵族化的园林艺术模式。

二战之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富足的梦想中唤醒,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新景观的自然、历史、生态价值观和新技术的发展,开始强调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保持动态稳定,两者协调共同发展。 科学、哲学、“现代主义”的理性形成现代园林的设计思想,在关注空间和功能的同时,“生态主义”审美观和方法论成为主流。

景观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1920-2001 于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他反对传统的利用功能对区域和城市规划的做法,提出了将景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而研究,包括地质、水文、地形、土壤、植物、野生动物、气候等,这些环境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环境整体。他强调景观规划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和演化过程,即土地的适应性。他完善了以环境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俗称“千层饼模式”。

约翰-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提出从“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探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改造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