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旅游型乡村滨水绿化探析——以南京市黄龙岘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27 19:24:04

文献综述

1 旅游型乡村滨水植物景观概况

旅游型美丽乡村是指倚靠乡村地区所特有的农林鱼牧等生产资源,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场所的乡镇或村落个体,是农业部发布的“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之一[1]

而乡村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归属于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之中,是指在乡村或小城镇地域范围内,以各种水环境为依托,如:池塘、溪流、水库、湖泊、堰塘等,并在其基础上形成灌溉、盥洗、饮用取水、防火、种植等满足于农村特有生产生活功能,集审美意味、底蕴文化、环保可持续等特性于一体,同时具备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乡村滨水景观较城市滨水景观而言,更加强调居住人群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发展其滨水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则处于次重要地位[2]

乡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对提高乡村环境、优化乡村生活质量、提升乡村居民审美文化、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景观等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旅游型乡村滨水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2.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旅游型乡村滨水植物的景观规划设计较国内起步时间早,形成了大批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等方面。国际上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一些国家主要分布于欧洲,如:德国,荷兰,捷克等。这些研究大多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其研究理论与方法都较为成熟,如:捷克斯洛伐克的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DLU策略系统[3]。欧洲国家的乡村注重田园景观的呈现,如英国,使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构成乡村景观的框架,结合种类繁多的乡间小型木本植物丰富人们的行走体验[4]

同时,就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而言,欧美国家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方面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因工业水上运输业快速发展自下而上形成的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的昌盛时期,即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一阶段;其次是由于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占主导,工业化造成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衰弱时期,即20世纪初期至中期[5];在此之后环境运动和历史保护运动的进行又促成了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复兴,这一阶段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滨水规划设计的典范,如哈佛大学麦克哈格倡导的自然主义,强调人工环境应当回归重视自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功能多样化的滨水空间[6]。直至近代,西方园林的滨水植物景观大多数以公园的形式呈现,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英国的圣·杰姆士园、肯辛顿园[7],以及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所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中的“保护水域”等滨水景观,都使用了自然式的设计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滨水植物景观[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