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西南森林雷击火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05 21:00:41

气候变化对森林雷击火影响—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及意义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Physical Science Basis》指出,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变暖已成为事实。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正在急剧加速,这会导致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率及强度增加、冰川面积持续下降等,这些异常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在这样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气候暖、干期,林火发生频率高、强度加大,特别是由大气雷电活动引起的森林自然火灾---雷击火。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大部分地区森林雷击火频率增加[2]。森林雷击火属于自然因素形成的,其发生原因、发生形式、发生环境、可燃物种类及其分布等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这就形成了雷击火发生和发展的随机性[3] ,特别是无人监管的天然林区,起火后无法及时发现并扑灭,因此未来雷击火引发的林火灾害态势会更加严峻。

我国西南地区毗邻青藏高原,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及重庆等五个省(区、市)。该地位于季风区,以亚热带季风和温带气候为主,气候类型多样,地形结构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大,另外,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从森林资源来看,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显著。由于近年西南雷击火频率不断增加、危害愈加严重,使得该地的天然林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据新闻报道,自2000年后,贵州、云南、四川多次发生森林雷击火事件。如,2017年5月8日,云南香格里拉雷击火事件导致3人重伤。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发生雷击火致森林火灾造成31人死亡。今年(2020年)4月1日,四川省九龙市雷击火过火面积190公顷,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西南地区森林雷击火成因以及气候变化对雷击火的影响亟待研究。本文分析西南地区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雷击火分布特征,了解西南地区雷击火影响因子,该研究有助于提高该地森林雷击火监测预警精度,为西南地区森林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气候变化背景研究

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全球变暖。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性,并且对于太阳光有高度透光性,于是产生了温室效应[4],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球与大气之间的吸热和放热系统失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5]。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对于地球生物包括人类带来灾害。根据数据记录,1860-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开始,陆地温度上升幅度约为海洋温度上升幅度的两倍[6]。同年,人类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发现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此外,其他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增加了约0.6℃;在过去的40年中,平均气温上升约0.2-0.3℃;在20世纪,全球变暖的程度是更超过在过去400-600年中任何一段时间。

我国亦表现为升温趋势。1901-2019 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2019年为1901年以来的十个最暖年份之一,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961-2019 年,中国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地区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1961-2019 年,中国上空对流层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下层气温呈下降趋势;2019年,对流层低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的第二高值[7]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保持同步。近50年来西南地区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呈现多次的升温、降温过程,这与我国其他区域全新世气候的总体特点是一致的, 即全新世早期属于升温期, 中期温暖湿润, 晚期向干冷化方向发展[8]。1958─2012年西南大部分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呈增大趋势,干旱等级提高,年干旱强度增强,呈变干的趋势,其变化趋势特征与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