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光粉制备用于土壤修复的生物质炭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12 13:55:20

炭化砂光粉用于土壤修复特性的研究综述

0引言

生物质因其储量大、兼容性好、可再生、低污染等特性目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被称为“绿色石油”。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装饰和家具行业也有了快速发展,木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而发展人造板材有利于缓解中国实木板材供需矛盾,以节约森林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造板加工过程产生的木废料——砂光粉确是很好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除了用于直燃、液化制油、生产燃气,目前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用于土壤的修复。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人造板以及人造板生产剩余物的应用现状,综述了生物炭应用于土壤修复及其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炭化条件对于生物炭理化特性调控机理的影响。

1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现状

人造板,是指以木材或其他非木材植物为原料,经一定机械加工分离成各种单元材料后,施加或不施加胶黏剂和其他添加剂胶合而成的板材或模压制品。人造板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胶合板、刨花板和纤维板三大类产品。相比于一般木材,人造板幅面大,结构性好,不易变形,施工方便,而且弯曲成型性能好,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装饰装修、交通及包装等行业[1]

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人造板产量基本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人造板产量下挫6.36%,但因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发展,世界人造板产业又重新进入稳定增长期。根据FAO数据,2017年全球人造板贸易总量为1.82亿m3,总贸易额达715.48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国,人造板的产量多年来位居世界第一[2]。2016年全国人造板产量首次突破3.00亿立方米。同时人造板企业数量从1999年的4701家增长到2015年51813家,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6.18%。预计,2018年中国人造板产量将达到3.25亿立方米。

2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应用现状

2.1木材加工剩余物利用现状

虽然我国是人造板生产大国,但人造板工业生产仍存在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以及对木材剩余物利用率低等问题[3]。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产生采伐剩余物1.09亿t,木材加工剩余物0.418亿t,木材制品抛弃物约0.6t,这些林业剩余物折合标准煤约1.05亿t[4]。木材加工剩余物指的是森林砍伐、造材以及木材加工之后所产生的剩余物,主要包括原木截头、成块截断的剩余物、树皮、锯末以及板条等,此外还包括家具工业中锯材加工的剩余物、人造板材的边缘剩余物以及刨花、木粉等碎料。对于森林工业发达的国家,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已突破了50%。而我国森林采伐剩余物的利用率仅为10%,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为30%[5]。如果将这些剩余物收集起来重新利用,可以等效于我国木材每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