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S-P5立体像对几何模型解算及地理定位精度分析(民办)文献综述

 2021-10-14 20:48:0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各类地图、专题图及空间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迈入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己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主流。因此,各行各业对空间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遥感技术作为获取空间信息最快捷、高效的手段,目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己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探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而DEM是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在与地形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获取DEM的主要方式有地面测量方法、现有地图数字化法、基于空间传感器法及数字摄影测量法。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是最常用的获取方式主要运用立体像对恢复三维物体的原始形状,在此模型上进行立体量测得到DEM。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具备了稳定、成本低等优点。利用测图卫星立体像对提取DEM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所以研究其生产和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卫星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主要依靠选取大量均匀分布的地面控制点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进行。然而,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我国而言由于大面积沙漠、海洋的存在,地面控制点的获取往往存在难度。因而,相比之下稀少控制点条件下的定位技术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图像纠正原理、方法以及卫星的单片定位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针对IRS-P5数据以严格成像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的定位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大量实验,在对实验结果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实验并得到满足实际应用的结果。

2、国内外现状和动态

1)中国发展状况

中国的遥感事业发展源自建国初期(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上有了巨大的发展,遥感应用在我国众多领域己经取得了历史的突破。目前,我国已建立形成了气象、资源、海洋等应用卫星系列及其应用系统;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方面已拥有了从模拟胶片摄影遥感到固态数字成像、多光谱到高光谱,主、被动微波等在内的较全面的遥感技术体系,在航空、航天平台上实现了遥感对地观测。此外,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等,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我国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动态监测。2003年10月15日随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遨游太空的梦想,这是对遥感界的巨大鼓舞。

目前,国内 外对于亚米级的高分辨率影像提取数字高程模型 (DEM)的研究已经相对较成熟,如IKONOS影像ⅢJ。相比之下,国内外对P5卫星影像生成DEM 的研究非常有限,近年来虽不断有论文发表m J,但 得到的精度结果往往不能达成一致。此外,IRSP5 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在输电线路径的优选工程设 计方面应用较少。 输电线路径的勘测设计是电力工程建设中的 一项主要环节,路径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输电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路线优化除了要考虑居民 地、水体、道路等地物实体的影响外,地形地貌也是 影响输电线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6]。 l)高分辨率空间遥感数据无法摆脱对国外的依赖;2)遥感类型、品种、质量等难以支持地球系统科学的创新和发展:3)覆盖全球和全国及时的数据缺乏,无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4)定量监测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遥感数据缺乏。5)先进空间遥感数据获取、分析、提取能力缺乏,难以加深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