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的温室大棚监测系统文献综述

 2022-06-12 21:25:12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不断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新型的农业设施受到业界人士的追捧。所谓的农业装备,其实主要就是温室设施,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高原、深山、沙漠等特殊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中国是农业大国,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方面的创新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温室大棚的普及,人们在冬天吃上原本只在夏天才收获的蔬果成为越来越习以为常的事。但是当下的温室大棚管理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于是研究者提出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室大棚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乙醇浓度、雨水、光照、空气温湿度等传感器获取温室大棚内的各项指标并将读数发送给STM32单片机,单片机将各项指标在LCD屏幕上显示,当指标超出阈值时,通过屏幕显示告警,并通过蜂鸣器进一步告警,同时通过继电器点亮LED以表示做出相应动作。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我国温室大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了结构简单的塑料大棚,70年代后期,新型环保日光温室大棚才开始普及。80年代是日光温室规模发展期。规模从农家院落逐渐发展到大田。到80年代末期,全国已推广第一代普通型日光温室两万公顷左右。近几年,温室大棚才已国内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智能温室大棚的起步和发展也都很晚,70年代才开始出现配置有数据统计和计算的温室大棚系统。

荷兰早在1974年就研发并生产出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并实现了新型部件的商业化生产。此后,荷兰的监控中心核心广泛地出现在了本国及世界各国的种植大棚中。到目前为止,荷兰已经建设了1万公顷基于这种核心的温室大棚。如今,他们的产品不仅能够监控单个温室大棚,还可以进行联网监控,进行网络化管理。

到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其价格也获得了大幅度的降低。在欧美国家,随着温室建设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色列温室大棚的发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三代,他们的科学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实现了自动控制下的温室内部施肥、浇水的管理。

在韩国,政府从1992年就开始重视设施园艺的发展,将其作为重点事业进行推进,到1992年底,装配有环境监控系统的现代化设施就已经占据了10%的种植面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