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22 10:53:09


任务驱动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任务驱动法的研究开始更早,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研究经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广为推崇了。比较受到学者青睐的是Jane willis在1996年出版的《任务驱动学习框架》(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组织教学模型,将任务驱动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任务阶段、完成任务并报告展示阶段和分析任务阶段,作者在书中对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出了自己的突出特点——在任务中学习,学者麦克·艾森堡和鲍勃·伯克维茨设置了Big6课程,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寻问题能力及学生之间合作完成项目能力为出发点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法有六大步骤,分别是任务定义、寻求策略、找出信息、应用信息、整合信息和评价,这种课程的过程属于基于任务的学习过程,适合看重主题探究的学科内容,但是不适合复杂的知识或者超出学生能力的知识,教师应对任务的主题进行设计,且主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时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帮助。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虽相对起步晚一些,起初起步慢一些,但是多年以来,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也对“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任务驱动”一词较早出现在1997年的《计算机教程Windows版》中,这本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做出了有益指导,认为任务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倡任务式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并且对任务式教学作出了指导,任务情境要丰富多样,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要使用数字化工具,融入知识建构、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

除了大陆,香港教育局亦在一份有关英语语言的教育计划中,提出了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应具备以下五个重要特征:1.任务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2.布置任务的时候,需要给任务安排一个适当的情境;3.布置的任务应考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4.任务活动的目标导向是产生任务产品;5.通过完成任务,学习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

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也做了多样化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更多的见解。

学者郭芳在《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时的“任务”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学应符合层次性和实用性,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郭芳将“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设计为“创设学习情境—呈现任务—讲解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