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模式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2-08-03 10:48:2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的现象开始出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收费的不断上升和部分社会群体购买力的实际下降,造成了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出现。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高校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助学政策的推广,互联网招聘与求职信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各个学院或部门会给学生提供许多勤工岗位,一方面既可以为学生减轻家庭负担,让学生赚取一点生活费上,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而勤工助学工作也被很多高校转至网上进行,高校通过设计本校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来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因此为了满足我校勤工助学的需求,开发一个勤工助学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部分。高等院校现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岗位管理仍然是通过纸上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工作考核。这种方式需浪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统计分类,在人为的统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类差错等情况。基于传统人工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因此开发基于Web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系统来管理勤工助学岗位很重要。意义在于,使用了网上系统以后,学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岗位,岗位负责老师也可以方便的对在岗同学进行考核,可以使岗位合理的分配,此外,学生信息以及岗位信息可以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方便快捷,另外,管理教师提出岗位申请,完成岗位发布也容易的多,可以大幅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伴随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有自己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但有些机构的实际运行却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人员配置不全、缺少专业的勤工助学管理人员或者机构管理不规范、没有成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缺少对学生的监管指导等,这些问题分布在勤工助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会导致高校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率低下。且当前多数学校的勤工助学机构仅仅是着眼于给与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与指导,缺少对勤工助学发展的长远思考,使得高校勤工助学发展僵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目前在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建设勤工助学网站这块的建设,但是仍然有不少的高校没有有相应的勤工助学网站,有的高校只是在助学网站的一角添加了勤工助学模块功能也只是局限于通知等相关文件信息的发布,岗位发布、报名等其他大部分工作都还是靠人工来操作的。

勤工助学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关就现有的勤工助学网站来看大致完成的功能都差不多,有的搞的类似就业网站打开主页就是晃眼的招聘信息有失校园风味,但也不乏做的有特点的。

2、国家勤工助学政策落实不足 虽然国家相关政策很早就做出标准,测算出学期内全校每月需要的勤工助学总工时数,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这样的明确规则,但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还是会有一定纰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不足、高校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完成、社会环境不配合等方面上。

3、勤工助学岗位形式单一 勤工助学岗位过于单一也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只是文件整理、打印、卫生保洁、岗位执勤这类低技能含量的工作,而校外勤工助学则集中在家教、餐厅打工、外卖递送之类,同样缺少高层次的能力锻炼型岗位。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总体呈现体力化、时间化的趋势,很少有职业能与学生专业学习和高新技能培养相结合。

4、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缺失 现在大多数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简单、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并没有体现勤工助学本应该有的育人功能。工作的岗位无法与高校学习的知识相结合也就决定了勤工助学过程中教育无法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生权益易受到侵犯 高校学生大多对社会接触的程度不足,对一些问题也缺乏判断能力,这很容易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而且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维权的教育存在缺失,学生维权意识匮乏,更加重了学生合法权益受损的风险。尤其在校外勤工助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无良商家和非法中介的存在,设计陷阱坑害前来工作的学生。让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相关监管工作压力倍增。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