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2 23:30:33

《“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倡议之一,“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发展,而且对促进地区甚至世界和平发展,探索区域化、全球化发展新模式、新道路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国经济与金融的整体发展进程,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能够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具有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及全球推广提供了更广泛、更便利的机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实证检验这种影响的方向以及影响程度。

2.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2.1前言

本文研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这一主题,涉及到“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两者之间影响机制三个研究领域,这一部分对上述领域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2.2正文

2.2.1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张帆,余淼杰和俞建拖(2017)认为“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带一路”将带动中国中西部多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产生人民币使用的需要。人民币的广泛使用有利于降低各国对华贸易成本, 便利贸易结算, 降低贸易和投资风险, 促进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翟崑(2015)认为“一带一路”从萌芽到迅速成为国家战略决策不过两年,看似横空出世,实则是对一系列合作倡议的提炼概括和整合,大致经历了雏形初现、顶层推进和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及诸多政策环节,而并非一个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大战略。(刘卫东,Michael Dunford,高菠阳2017)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标志,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玲(2016),金中夏(2012)和SHANNON ZITIEZ(2014)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应措施陆续出台,其与马歇尔计划比较的观点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多,在学术界基本认可两者在经济层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崛起力量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内外经济政策目标的产物,希冀通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推动本币国际化进程。

2.2.2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Tingting Wu,Rui Tang(2018)通过文献回顾发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更加广泛,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在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规模、经济自由度都与人民币国际化呈正相关;通货膨胀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率则与人民币国际化负相关本研究的边际。蒙代尔(2003)认为,当一国货币超出一定流通范围,这一货币就实现“国际化”了,从而此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彭红枫、陈文博和谭小玉(2015)认为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早期的文献大多基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对人民币国际化所需条件、 实施的可行性、 必要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效应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Yung Chul Park(2010)认为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起步较晚,人民币在走全国化道路时可能因范围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不可预测性。考虑到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延迟对东亚与美国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因此国外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还主要是强调其区域化,尤其是亚太地区。 钱圆圆,沙文兵(2018)在传统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中新增了移动支付虚拟变量,通过VAR模型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和汇率市场的现状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张晓涛,杜萌,杜广哲(2018)认为日元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国际化轨迹相似,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量较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之匹配。因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我国拥有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防止资产泡沫等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近些年为缓解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贸易赤字,压力更好地分散各国,外汇储备风险,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势在必行。经济规模、货币信心、金融市场深度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素。李建军,甄峰和崔西强(2013)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本位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极大缺陷,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增强,在贸易结算、离岸市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仍然有限、与主要国际货币还有很大差距的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