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证券投资中的行为金融认知偏差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8 20:50:27

全文总字数:2083字

文献综述

(一) 城乡居民投资者行为研究现有研究从行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环境)、目标、动力因素、中介调节作用、情绪和后果归因等七个方面对行为进行定义。

行为是在动机、趋力等动力因素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本能、需要等)与外在诱因(环境等)相协调而产生的有目的的外在活动。

在这一定义中,自我调节作用十分重要,它使个体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目标相协调,从而使这种内在要求获得动力和方向,行为目标或诱因也通过这种调节对个体具有某种意义,从而转化为个体的内在激励因素。

自我调节反映了个体内在要求与行为目标、诱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4-7]。

将上述行为的定义应用于金融市场,我们可以归纳出投资者行为的定义。

即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为达到获得未来一定收益的目的,在投资动机的推动下,利用有效的手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收集、分析、研究与证券有关的各种信息,确定投资目标等投资决策活动,以及买入、卖出金融产品等交易活动的总称。

现有研究对传统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较多[8-11]。

1.信息识别行为在传统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Jensen 认知偏差,指的是投资者在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即使对于那些生理和心理上都很健康的投资者而言,也会因诸如个体认知局限以及判断失当等原因,从而在投资心理上造成程度不等的偏差[34]。

认知偏差在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中间广泛存在,并对其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进而造成行为偏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