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5 21:00:3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现状的研究

王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扩大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就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借款人不按时偿还本息使得商业银行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李慧娟提出,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张,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消费信贷总量增长趋势明显,但从消费信贷各品种的发展情况来说,存在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袁丽丽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且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主。但是目前来看,我国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展开与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经济和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带来了消费信贷的不均,地区差异非常显著。

2.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消费信贷风险是信贷风险的一种,具有信贷风险的一般属性。从广义上说是指贷款收益的确定性或波动性。一方面是信贷收益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是由于市场利率和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能否在约定的期限内按时收回并不确定。从狭义上来说是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消费信贷业务贷款对象较为分散、经营范围广泛、业务金额可以较小、贷款期限较长、贷款操作流程中间环节多,因此其工作量非常大,使消费信贷业务具有复杂的风险特征。

3.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成因的研究

古祥龙、谢治珺认为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银行对于信贷业务相关流程的监管能力不强,对于信贷业务的相关操作流程不够熟练,最终导致的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的资料缺失;其次,银行缺失比较专业的信贷管理机制以及合理的信贷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刘艳梅认为,借款人偿债能力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信贷风险增加。在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个人信用资料的相对分散性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获取的个人信息准确度相对较低。

王思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又分为历史改革因素和金融体系的滞后性。我国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阻碍了市场的自由发展,从而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在改革过程中各类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无力偿还贷款而造成的损失即是改革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直接融资较少、融资渠道狭隘、商业银行融资工具缺乏创新等等,很容易引起银行的坏账和信贷损失风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